對標近期中、韓兩國船企的接單情況,我們不難發現,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訂單、特別是海工裝備訂單已成為影響兩國船企接單業績的突出因素。今年一季度,韓國船企新船接單仍居世界第一位,其中三星重工、大宇造船海洋、現代重工、現代尾浦造船和STX造船海洋在海工裝備訂單領域均有不俗的斬獲。這說明,韓國主要大型船企在船市低迷時期,業務結構向海工裝備轉向調整的努力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反觀一季度中國船企海工裝備接單量僅有4艘(座)、合計金額約為13億美元。雖然近兩年來中國船企不斷加緊開拓海工市場,但整體接單量以及合同金額,與韓國船企相比差距明顯。筆者認為,這一現狀值得深入反思,中國船企在破解困局時,應當做到“瞻前顧后”。
所謂“瞻前”,就是在當前市場危局下,重復進行低水平研發已沒有意義,必須跟上世界造船發展新趨勢。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王錦連秘書長近日指出,目前多數船東在訂船、訂設備時就已考慮到未來10年甚至20年的要求,不僅對海工裝備等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有很高的要求,即使對內河船舶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低水平產品已無法滿足市場需求。這就要求船企在未來產品的研發定位上“起點要高,要研發能滿足船舶全生命周期內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和技術。”比較中韓船企差距,可以發現,在前幾年市場狀況良好的情況下,以現代重工、三星重工、大宇造船海洋為首的多家韓國船企堅定不移地推行多元化戰略,有意識地提高海工裝備在其業務中的比重,近期它們在海工接單方面的優異戰績得益于早些年其戰略轉型的前瞻性和產品研發定位的準確。反觀中國船企在“居安思危”方面,則受累于短期行為之害,絕大部分船企滿足于常規產品項目,導致目前陷入接單難的境地。
所謂“顧后”,就是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和主打產品的連續性,不盲從,不跟風,看準方向不動搖。從目前來看,海工裝備領域似乎是個“香餑餑”,豐厚的回報無疑對正處于船市低谷的船企具有強大的誘惑力。但實際上,這塊“蛋糕”卻是好“看”,并不好“吃”。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會長張廣欽曾呼吁,造船企業進軍海工市場千萬不要一哄而上,必須量力而行。海洋工程裝備的進入門檻較高,需要大規模的資金投入和長期的技術積淀。同時海工產品也不會像三大主流船型那樣大批量訂貨,市場需求會隨時發生變化。船企特別是中小船企還是要根據自身實力,找準轉型定位,在船舶細分市場中尋找機會。(來源:船舶經濟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