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地區造船業代表著中國造船業的發展,長三角地區造船業所面臨的問題同樣反映中國造船業的問題。”在日前舉行的“第六屆長三角地區船舶工業發展論壇”上,中國船舶工業經濟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包張靜為長三角地區造船業“定性”。
金融危機之后,雖然訂單量迅速回升,盡管“多收了三五斗”,但鋼材波動、勞動力成本增大、人民幣升值等不確定、不可抗因素仍存,未來中國船舶業的發展可能迎來行業洗牌期,專家紛紛表示應盡快“差異化”升級。
前三季度長三角船舶接單超預期
根據中國船舶工業經濟研究中心的數據,2002-2009年期間,長三角地區累計承接的造船訂單量占全國的69%。金融危機爆發后,接單量明顯下降,2008年和2009年同比分別下降47.2%和46.9%,造船業受到了極大的沖擊。2009年底,長三角地區手持船舶訂單出現多年來首次下滑,2009年全年下降了6.1%。
“從2010年1月開始明顯有緩慢復蘇的跡象。今年1-3季度,長三角合計接單量已經達到了3000萬載重噸,占全國的72.3%,是去年全年的1.45倍。”包張靜表示。
雖然長三角船舶市場復蘇快于預期,但大部分業內人士仍然對未來市場持謹慎態度。鑒于2010年新船成交量超預期,勞氏船級社、克拉克松等著名的咨詢船舶咨詢公司都紛紛下調中長期、特別是未來2-3年內新船的需求預測。
根據克拉克松的預計,到2011年世界造船能力將達到2億噸左右,而未來5-10年年均船舶需求大概只有8000萬噸到1億噸之間,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秘書長王錦連認為,未來船舶市場供大于求矛盾仍然突出。
在需求相對不足、產能嚴重過剩的形勢下,江南造船總工程師胡可一預測,未來“十二五”期間世界造船市場訂單爭奪戰將會更加激烈,特別是日韓先進造船企業通過加強科技創新提高國際競爭力,并使用對外擴展策略與中國爭奪市場,巴西、俄羅斯等新興造船國家加大對本國造船的扶持力度,未來可能出現低價接單、打綠色牌等競爭手段,中國造船企業將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