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一家海事咨詢機構近日發布報告稱,2009年,全球主要航運公司船舶運營成本8年來首次下降,其中船舶修理成本在所有項目中降幅最大,為11.3%,與2007年和2008年同比分別上漲12.8%和13.5%形成鮮明對照。這一統計數據反映出,由于航運業自身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重創,其為修船業創造的需求大幅萎縮,致使當年全球修船企業產值平均下降超過三成。這不由地讓我們思考一個問題,金融危機爆發前修船業的空前繁榮是否過于依賴航運業的景氣?
航運業與修船業向來共生共榮,但凡航運業蓬勃發展時期,修船業也會有不錯的業績,反之亦然。對于中國修船業來說,這一特征表現得尤為突出。新世紀以來,得益于中國整體經濟強勁增長的勢頭,在航運、外貿等多重因素的帶動下,中國修船業連續多年穩步增長,一舉成為與歐洲、中東、新加坡并列的全球四大修船中心之一。不過,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航運業率先遭受重創,波羅的海干散貨運價綜合指數降幅之大前所未有。受其及相關產業拖累,修船業連續多年的增長態勢戛然而止,從產值降幅來看,金融危機對修船業的沖擊非常迅猛,修船業的受傷程度遠大于造船、配套等產業。這說明,中國修船業過去幾年的急速壯大,即便不完全歸功于航運等外部因素的“恩賜”,也在相當程度上依賴“中國因素”的刺激。因此,“虛胖”的修船業遇到市場寒流就顯得異常脆弱。
一個產業的發展當然離不開外部環境因素的推動,但若過度依賴外部因素,產業則很難實現持續、健康發展。一旦外部環境惡化,產業就可能遭到嚴重打擊。金融危機爆發后,隨著業績增速的驟降,修船業競爭失序、產能過剩等內部矛盾相繼浮出水面就很能說明問題。此外,由于太過于依賴市場提供的“彈藥”,我國修船企業大多是什么船找上門就修什么,容易滿足于現狀,很難在高端船型修理上有所突破,產業競爭力難以提高。
從今年初以來的情況看,國際船市雖有所恢復,但尚處于全面復蘇的初級階段,復蘇的基礎仍比較脆弱。多數航運公司對航運市場未來走勢的判斷仍是謹慎大于樂觀,必將繼續采取低成本戰略,用于船舶維修的支出也不會顯著增加。因此,修船市場短期內回暖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對此,業內專家指出,此時正是中國修船業破除市場依賴“魔咒”的大好時機,修船企業不能坐等市場回暖,而應借鑒新加坡等修船巨頭的經驗,在“弱市”之際主動向國際市場突圍。
中國船舶工業經濟研究中心梁志勇建議,修船企業在市場營銷方面應更加國際化。近年來,我國承修的船舶雖以外籍船為主,但多數業務是國外公司自已找上門兒來的,修船企業被動接單的多,主動承攬業務的少。現在,我國修船企業要主動走出去,與國際大型航運企業、能源公司結成戰略聯盟,努力承修一些高附加值船舶,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修船水平。此外,修船企業還要著力提升全球產業布局能力。金融危機爆發后,一些國際性修船集團非但沒有停止擴張步伐,反而加大了在中東、西亞等修船空白區域進行布局的力度,如新加坡吉寶集團在全球四大修船中心都已完成布點,而我國目前尚沒有一家企業走出國門。面對久不退卻的市場寒流,中國修船企業必須有所作為。“只有形成一到兩家國際性修船集團,中國才能真正成為修船強國。” 梁志勇說。(來源:中國船舶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