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船企通過價格戰擠垮中國造船業的企圖已經被國內大型企業察覺。中國船舶工業綜合技術經濟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包張靜26日接受網易財經連線時稱,國內主要船企已經開始著手采取應對措施,未來將采取適當降價或以更低價格讓船東追加訂單的方式,來爭取非常有限的訂單。
“對于韓國船企的動作,我們一直在高度關注。起初只是一些中小船企,從去年11月底開始,大型船企也開始降價搶訂單,由此形成了如今的價格戰態勢。”包張靜說。
面對連續4個月的價格戰,中國船企采取了比較保守的策略。“主要原因是降價后的市場價和此前訂單價的巨大矛盾難以協調,一艘船已經由1.2億美元跌到了6000萬美元,貿然以現價搶訂單,怎么跟原有船東交代呢?”包張靜說。
其實韓國船企也面臨市價和此前訂單價的矛盾,但他們在此輪競爭中顯現出了較強的綜合實力。“近幾個月出現的訂單基本都是國際船東,韓國船企能夠獲得64%的份額顯示出很強的競爭優勢。中國雖然在2009年全球新訂單占比首次超過韓國,但主要是依靠國內船東形成的需求,在國際上的競爭力仍然要遜色韓國許多。”
包張靜稱,對于大部分中國船企而言,手中擁有的訂單也可以支撐到明年,因此眼下的價格戰倒不足為懼。“在非常有限的訂單面前,價格戰才剛剛開始,如果更多企業參與進來,大家的生存環境將會非常慘烈,解決這個問題只能靠推進成本工程。在民工荒背景下,指望勞動力成本下降已經不現實,只能想辦法提高勞動生產率,但管理成本、采購成本、建造成本對比韓國船企還是有很大下降空間的。”(來源:網易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