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接單難”的麻煩,“交船難”成為船企當前更頭疼的事,這也是對造船企業能否安然度過船市低谷期的最大考驗。于是,對“交船難”的埋怨、憤怒開始彌漫,對船東的批評、指責也日益見多。然而,有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對目前船企遇到的“交船難”問題,還是應保持冷靜客觀的態度,不宜以偏概全,把板子全打在船東頭上。
目前的“交船難”,實質上是相對前幾年“交船易”的情況而言的。眾所周知,前幾年的國際船市實在太火爆,船東急于要船,普遍希望早接船快接船。于是,許多船東在交船質量上往往采取“抓大放小”的策略,對一些輕微缺陷和表面瑕疵一般不予深究,甚至出現船東幫助船廠應付、搪塞船檢機構的異常情況。但這種局面其實是不正常、非理性的,不是船廠與船東之間正常關系的反應。
船市急劇降溫后,賣方與買方的話語權地位顛了個“個兒”,船東成了主導方,態度與先前相比有了很大變化,但買賣雙方關于船舶質量的約定并沒有根本的改變。因為,現在交付的船舶,其合同條款還是和過去一樣,有變化的,只是船東對船舶質量的寬松尺度和容忍程度與前幾年大不相同而已。
過去可能忽略不計的問題,現在斤斤計較起來,過去能敷衍過關的毛病,現在難逃法眼了,看似不公平,其實也是一種常態的回歸。這其中,縱然有些無中生有、胡攪蠻纏的船東,但關鍵還是我們的船舶建造質量能否經受住嚴格規范的檢驗。也許有人說,現在的船東是雞蛋里挑骨頭,可是,咱們的雞蛋里干嗎非要有骨頭呢?
許多船廠對船東的嚴苛要求是接受的,因為他們覺得,造出高質量的船舶是應對交船難找最佳對策,只要是合同里規定船廠必須做到的,就應該做好。如果船東確有不良企圖,拿一些合同之外的東西來惡意刁難船廠,那也不用屈服。用南京東澤船廠老總熊成根的話說,應對交船難的主動權必須掌握在自己手中,而這個主動權,就是經得起檢驗的造船質量。不給船東抓小辮子的機會,交船難的問題就可以得到解決。
面對“交船難”,抱怨、指責都無濟于事。沉住氣,靜下心,踏踏實實地抓好建造質量,才是唯一出路。(《中國船舶報》記者 王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