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復蘇的大潮里,中國船舶制造企業成為世人眼中的又一名弄潮兒。歷經5月份全球“零訂單”的慘淡歷史,目前手持全球最多訂單的中國船舶企業自然成為世界明星。
然而,“率先復蘇”贊譽四起的同時,“產能過剩”的問題也更加嚴峻地擺上臺面。尤其需要謹慎的是,金融危機至今,中國造船“零訂單”企業依然居多,部分老訂單也遭遇撤單等問題,而今年前5個月,中國船舶工業固定資產投資仍然增長55.5%。近期船舶股票出現的持續動蕩和滑落則更加令人擔憂。如此情況之下,船舶投資更加應該理性回歸,切忌盲目跟隨“復蘇”之風。
“1600萬噸”重壓
“判斷船舶行業是否真正復蘇要綜合多方面的因素,包括世界整體經濟形勢、貿易狀況和具體船企的發展情況,而單單兩個月幾百噸的接單是不足以充分說明的,并且從國際大船東近期趨向看也沒有再下新訂單的跡象,所以,對待‘復蘇’我們還需客觀冷靜,不能盲目樂觀。”中國船舶信息中心船舶產業研究部張嘉國接受《中國聯合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6月份中國造船完工量達1233萬載重噸,同比增長60.2%;新接訂單41艘共470萬載重噸,在率先走出今年前5個月新增訂單均沒有超過百萬載重噸的最低谷后,7月份中國船企新接訂單超過410萬載重噸,占全球市場份額近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