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汽車、鋼鐵等其他行業在振興規劃調整下的初見成效相比,船舶工業的振興似乎在短期內的很難顯現,我國造船市場延續了2008年底的低迷,不但新船訂單寥寥無幾,甚至撤單、延期交單的現象也時有發生。
業內專家表示,在全球金融危機沒有出現好轉的情況下,國際航運市場也不會有太大起色。因此,更應該理性看待目前中國船舶面臨的問題。
新船成交大幅減少
太平洋航運集團副總裁紐伯格4月21日在新加坡舉行的2009亞洲海事展中透露,今年一季度,全球約60%的船舶訂單都沒能移交。據最新數據顯示,2009年3月份,全球新船成交量僅為69.37萬載重噸,同比下降95.16%,連續5個月未能突破100萬噸。
面對新船成交的不斷萎縮,已承接的訂單正在面臨被船東撤銷或延期的風險。據有關報告稱,2008年全球實際移交船只的總載重噸僅為2340萬噸,比預計的3040萬噸少了23%。
如果頹勢延續,預計今年僅有約3000萬載重噸的船只移交,遠遠低于克拉克森公司預計的6900萬噸,這意味著今后還將有大批新船訂單被撤銷或者延期。
據英國勞埃德船級社區域海事經理湯姆森估計,過去3年內,全球船廠共獲得了2.55億噸載重噸的造船訂單,其中約700萬噸載重噸的造船訂單可能已被取消。
數據顯示,2009年1至2月份,我國已累計取消船舶訂單13艘、66.4萬載重噸。隨著新船訂單被取消,船舶配套企業也面臨越來越大的沖擊,撤單和延期交款的現象時有發生。
對此,中國船舶工業經濟研究中心產業研究部首席研究員張長濤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船舶承接的大部分是國際訂單,因此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較深。不過,目前撤單只是一個短期現象,因為船舶工業的生產周期較長,全球的經濟形勢終歸會好轉的。
延期交船較為嚴重
據張長濤介紹,從去年開始,船價出現大幅下跌,原來價值1億美元的30萬噸深水油輪現在的價格可能只有6000萬美元,很多船東在賠付較少違約金的情況下,購買新船的價格也要比原來的便宜多。
即使價格如此下跌,也并沒有太多造船企業獲得新的訂單。因為與船舶工業的整體低迷相比,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沖擊導致航運業萎縮明顯,以原油為首的大宗商品價格深跌,使得全球航運指數跌入谷底。
以中國遠洋公司為例,由于外部環境所致,中國遠洋去年的利潤總額同比下降了41.8%,因此企業卡緊了以往經營數據中最大的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