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了6年完工量、新訂單量、手持訂單量的高速增長后,中國船舶行業在此輪經濟低迷中遭受了重創。據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最新公布的數據,一季度,船舶企業新船成交基本停滯,重點監測造船企業承接的新船訂單僅為44萬載重噸,同比(下同)下降95.6%。
“從整個行業看,新船成交量確實很低迷。”中國船舶工業集團經濟運行部一位人士告訴CBN,“目前船舶制造企業的生產還是正常的,因為很多生產還是根據一兩年前簽訂的合同來進行的。”
據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統計,一季度,中國規模以上船舶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141億元,增長42.9%。其中船舶制造業872億元,增長49.5%,船舶配套產品制造業124億元,增長51.9%,船舶修理及拆船業144億元,增長8.8%。規模以上船舶工業企業出口交貨值543億元,增長29.8%。
一邊是高漲的產值,一邊卻是低迷的新船成交量,船舶供給過剩的矛盾開始漸漸顯現。
“船舶生產有一個生產周期,一般是1到2年。目前很多船舶制造企業手持的訂單還是去年或前年簽訂的,當時正是航運業最為繁榮的時期,所以當時的新船訂單大幅增長。”華泰證券研究所一位船舶生產方面的研究員告訴記者。
去年一季度,全國船舶行業銷售收入的增速曾經達到74.04%,為歷史高位水平,但從第二季度起就持續下降。
“由于航運業下滑,一些船東資金鏈斷裂,無法支付購船費用;另一方面,經濟低迷也降低了船東訂造新船的意愿,所以出現了很多撤單、棄船的現象。而這部分損失,往往只能造船企業自己承擔。”上述研究員說。
船舶工業行業協會表示,隨著時間推移,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將日益顯現,尤其是今年年初以來,船廠履約交船的風險日益加大,船舶企業生產、經營面臨的困難不斷增多,形勢嚴峻。
“目前市場還不明朗,整個行業的恢復需要看國家宏觀經濟的恢復程度、產業振興規劃實施的具體效果、國際海運市場的復蘇情況等多方面因素。加上行業自身周期規律的影響,估計1到2年內,整個行業還會有一個尋求底部的過程。”上述中國船舶工業集團人士說。
前不久出臺的《船舶工業調整振興規劃》,專門針對船舶生產能力過剩的問題表示,今后3年將暫停現有船舶生產企業新上船塢、船臺擴建項目。也就是說,一些低水平、重復建設的項目會通過這次調整,被壓縮或從市場上清除出去。
“全球經濟低迷也將成為行業重新洗牌的機會。”上述研究員表示。(來源:第一財經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