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外需嚴重萎縮。經濟衰退和全球貿易量的縮減,直接影響了航運和造船業。據中國船舶工業協會預計,國內造船業2009年訂單量將大幅萎縮,預計全年新接訂單僅為2000萬至3000萬載重噸。
上海的“空箱商務計劃”
而全球貿易的冷暖變化,首先影響到的就是港口。以上海為例,去年上半年,經上海口岸到美國的貿易量同比下降6%,下半年上海與日本、歐洲之間的口岸貿易量也出現下降。
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國際港務集團總裁陳戌源表示,去年全年,上海港年吞吐標準箱的數量僅增長7%,而往年,這一增長率都在20%以上。
遇到問題,怎么解決?陳戌源介紹,從去年四季度開始,上海國際港務集團推出一項全新的“空箱商務計劃”,鼓勵全球船務公司將空閑的集裝箱存放在上海港,這樣不但節約了國際船務公司的成本,提高了上海港的利用率,而且更重要的是延長了上海港的產業鏈,吸引了一批潛在客戶。據悉,服務推出之后,目前已經有60萬空閑的標準箱放置在上海港。陳戌源表示:“上海港要建設成為東亞地區的空箱調運中心和水運中轉中心,在寒風中尋找個性化的商務計劃。”
值得慶幸的是,去年上海港繼續保持吞吐量全球第一,同年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達到2800萬標準箱,位居全球第二。
而“兩會”前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了船舶工業調整振興規劃,更讓參會的代表和委員們認為,振興規劃出臺對處于困難境地的中國造船業,是一重大利好。不僅可以增強中國造船業渡過難關的信心,還可以通過加快調整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夯實基礎,為中國船舶工業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造船業迎來風暴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中國造船企業新船訂單明顯減少,國內骨干船廠新接大型船舶訂單基本停頓。2008年中國造船企業新接訂單只有上年的一半,基本是上半年承接的。中國船舶行業協會會長張廣欽指出,雖然目前中國造船企業手持訂單達到2億載重噸,但船東撤單、棄船和延期交船的風險在加大。
有分析認為,如果國際市場持續蕭條,今明兩年船東撤單和棄船的現象將明顯增加。業內專家分析,由于全球海運能力過剩,新船需求不足,部分國際金融機構將航運公司和船舶企業列為高風險行業,融資難度和成本明顯上升,國內部分中小船舶企業流動資金十分緊張,甚至面臨資金鏈斷裂的威脅。
另外,造船企業手持訂單遇到“交船難”。一些國外船東因融資困難,撤單現象時有發生。據初步統計,目前船東撤單的船舶量接近300萬載重噸,占去年全年中國造船完工量的1/10左右。
振興規劃,提振市場信心
2月1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性通過了船舶工業調整振興規劃。一時間,船舶業從裝備制造業序列中一躍而出。船舶業也被媒體稱作成為較早挺進國家系列振興規劃的幾個“幸運”行業之一。
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上海電氣重工集團總裁呂亞臣表示,上海電氣重工集團成立之初就確立了3項任務,“核電、大型鑄鍛件、造船配套件。”這3項任務都將成為國務院近期出臺的“十大產業振興計劃”的受益者,“有助于刺激裝備制造業加快自主創新,擺脫進口依賴,推動產業結構升級。”
政府對企業的全方位扶持,更推動了企業在寒冬中提高“體質”。“我覺得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就是能干別人不能干的。”呂亞臣坦言,金融危機給了企業一個調整產業結構的機會。
保住已有訂單,推進自主創新
所謂“手中有糧,心中不慌”。“造船能力必須在不斷的生產中才能保持,在全球造船業都沒有新訂單的情況下,保住已經持有的訂單至關重要。” 中國船舶信息中心總工程師韓光說。
3月5日下午,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發改委主任姚木根在江西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對現場記者表示,江西九江為打造長江流域重要的造船工業基地,正在依托長江岸線,發展大中型內河船舶、海運支線船舶,大力推進支線集裝箱船、多用途船、豪華游艇等高附加值特種船舶,積極發展高精度船用導航系統、船用機電一體化設備、大功率船用柴油機等配套設備生產。
姚木根表示,雖然遇到國際金融危機,但九江的造船工業依然有市場。“訂單一直沒有減少,3年內沒有問題。”
據了解,目前我國船舶工業自主開發設計的主流船型的性能參數與日、韓等先進水平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一部分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仍未擺脫依賴國外設計的局面,重點海洋工程總承包和設計建造能力差距更大,國際市場競爭力薄弱。主要船用設備依賴引進國外專利技術制造,不少產品尚屬空白。
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宋群表示,在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建設方面,我國有很多工作要做。國家也提出了自主創新能力的3個主要方面: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集成創新,原始創新。就我國裝備制造業來說,重點應該是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
就目前我國的發展現狀來說,相對而言引進的多,消化吸收再創新方面差一些。所以,在今后的提高創新能力的過程中,首先就要加強消化吸收和再創新環節的工作力度。這里面可能和一些創新動力、體制機制有關系,就是我們怎樣在體制機制上促進企業加大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動力和能力。(來源:中國產經新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