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月就可造一艘萬噸巨輪!在江蘇,造船業的迅速崛起讓人吃驚:根據國防科工委最新統計數據,去年我省造船完工量和新承接船舶訂單兩項指標首超上海,一舉成為全國的“船老大”。
不過,許秀志等省政協委員提醒我省的造船業:不能沉醉于“船老大”的新桂冠,要成為真正的造船強省,必須從“快造船”向“造好船”邁進。
我省船舶制造行業與上海、浙江相比,起步稍晚,但具有行業擴張快、產品起點高等后發性優勢。隨著全球船舶制造行業的重心向我國遷移,省委、省政府審時度勢,將船舶工業列為全省六大支柱行業之一,各地方政府也紛紛出臺各類優惠政策,支持船舶企業發展。
委員們在調研中發現,受全球金融海嘯的影響,國際船舶市場需求去年下半年以來大量萎縮,取消訂單及棄船現象比較普遍,對我省大批倉促上馬的新建船舶企業帶來了嚴峻的考驗。他們認為,金融危機既為我省船舶行業的發展帶來了相當的壓力,同時,也為技術領先、規模占優的船舶企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來自省工商聯的委員們發現,近幾年,隨著船舶市場的持續興旺,我省造船能力迅速擴張,南通、泰州、鹽城、連云港四市均提出了打造年造船千萬噸產量規模的發展計劃,遠遠超出國家發改委、國防科工委和我省的造船目標。而根據歐洲造船工業會公布的預測結果,2010年世界年平均新船需求只有2400萬噸。我省大量民間資金和外商投資一哄而上涌入造船業,總體呈現企業數量多、規模小、水平低的局面。
他們建議,我省應盡快出臺相關政策,鼓勵龍頭優勢企業通過兼并重組做大做強,推動行業內上下游企業聯合重組,淘汰落后產能,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綜合競爭力。對新進入企業要從項目資本金、產品結構、生產規模、造船技術、節能減排、環保等方面提高行業準入標準,禁止盲目擴產、重復投資等粗放式經營行為。
許秀志委員說,專業人才的嚴重匱乏、從業人員的素質偏低等問題也困擾著眾多船舶制造企業。作為傳統的勞動力密集型企業,船廠需要大量的一線工人從事電焊、裝配、打磨等工作,而這些工人大多沒有受過專業的技術培訓,只在簡單自行教授后,就開始工作。針對上述問題,他認為,在船舶企業集中的地區,應盡快建立船舶行業從業人員服務中心。由地方政府牽頭,各地行業協會為主導,各企業積極參與,形成全方位、全參與的服務監管體系。切實有效地提升從業人員整體素質,保護行業中的農民工利益,保障企業的正常生產秩序,推動我省船舶行業的健康快速發展。(來源:新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