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目前唯一的位于縣域口岸的保稅港區、江蘇首家保稅港區―――張家港保稅港區,正式獲得國務院批準設立。據了解,這也是我國繼上海洋山、天津東疆、大連大窯灣、海南洋浦、寧波梅山、廣西欽州、廈門海滄、青島前灣、深圳前海灣、廣州南沙、重慶兩路寸灘后所設立的第12個保稅港區。“張家港保稅港區的設立,對于長江三角洲外向型經濟的發展意義重大。”江蘇省副省長張衛國表示,在目前金融風暴席卷全球、江蘇省外向型經濟面臨重大挑戰的時候,急需這樣一個推動進一步對外開放的載體。
據了解,張家港保稅港區是通過整合原有保稅區和保稅物流園區轉型升級而設立,它實現了保稅區和保稅物流園區的功能疊加,可以更好地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從“張家港保稅區”到“張家港保稅港區”,盡管只是一字之差,但其內涵卻大大不同,它不僅疊加了保稅區、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園區和港口的政策功能,也實現了口岸與保稅物流、保稅加工的有機融合。“張家港原來沒有出口加工區,如今,張家港保稅港區的設立,同時兼具了保稅區、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園區的功能。”張家港保稅區管委會副主任徐仲高介紹,與保稅區相比,保稅港區的設立,使“區港一體”的優勢得到充分發揮;與出口加工區相比,保稅港區更具有物流分撥等功能,使其與境外、區外經濟聯系更加緊密;而與保稅物流園區相比,保稅港區設立,使則出口加工的業務得以開展,使其更具有了臨港加工的優勢。可以說,保稅港區是我國目前保稅物流層次最高、政策最優惠、功能最齊全、通關最便捷的特殊經濟區域。他表示,今后,在張家港保稅港區內,企業可享受到便捷的進出境手續、優惠的稅收政策、寬松的貿易管制、簡化的業務手續等多方面待遇。
新設立的張家港保稅港區規劃面積4.1平方公里,分為碼頭作業區、加工區、倉儲區、集裝箱區、大宗散貨區等五大功能區域,具有包括倉儲物流,對外貿易,國際采購、分銷和配送,國際中轉,檢測和售后服務維修,商品展示,研發、加工、制造,港口作業等功能。截至目前,張家港港已經建有14座萬噸級碼頭、53個萬噸級以上泊位,已開通20多條國際航線,2007年貨物吞吐量超過1億噸。張家港保稅區和保稅物流園區注冊企業已超4000家,總投資超過90億美元,其中包括陶氏、道康寧、瓦克、雪佛龍、杜邦、英力士等2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和11家全球化工50強企業,形成了化工、物流、糧油、紡織、機電等五大特色產業。“張家港保稅港區的建設將進一步促進長江流域港口緊密合作,通過共享共用保稅港區的功能政策,整合長江岸線資源,激活沿長江產業帶所蘊藏的發展潛力,加速推進長江流域經濟快速發展。”業內人士表示,通過張家港保稅港區,充分發揮其獨特的功能和政策優勢,有利于更好地服務于長江中上游地區的發展。
張家港保稅港區是接軌上海洋山港建成國際航運中心的重要部分。以洋山港為中心,整合長江沿岸港口資源,形成港口群分工互補格局,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是建設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提高長江流域國際競爭力的必然選擇。張家港保稅港區處于內河運輸與海上運輸的交匯點,具有特殊的物流區位優勢和政策優勢,是洋山港與長江流域資源整合、互補發展的重要合作對象。設立的張家港保稅港區,可以進一步強化為洋山港的配套服務,更好地參與洋山港分工合作,有利于發揮對洋山港散貨分流、整裝貨物分撥與喂給的功能。此外,對整個江蘇而言,建設張家港保稅港區,發揮保稅港區對外經濟交往的門戶作用,依托保稅物流與保稅加工功能,可以吸引國際產業鏈的高端環節向江蘇沿江基礎產業帶轉移,為實現江蘇率先發展發揮重要的推動作用。
據了解,作為江蘇首家保稅港區,張家港保稅港區的建設將始終堅持以服務長江流域經濟發展為主旨,全力打造為以大宗貨物為特色的國際散貨集散中心、以長江黃金水道為紐帶的流域航運中心、以國際采購為重點的國際分撥中心和以專業交易市場為主體的商品展銷中心。(在線國際商報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