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美國金融風暴帶來的經濟衰退,也給全球造船業帶來了空前災難,快速發展的臺州民營造船業的生死命運,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臺州海岸線長,有大小港口20多個。沿著臺州三門灣健跳港到溫州樂清灣大麥嶼港,漫長的海岸線上,許多灘涂都變成一座座造船基地,一艘艘正在建造的船靜候在海灘上,其場景雄偉壯觀。
近幾年來,臺州造船熱遍及三門、臨海、溫嶺、玉環。“大造船、造大船”的船舶制造業使得臺州工業產值每年翻番,船舶工業成為該市發展最為迅猛的新興產業之一。有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臺州船舶工業產值增長52.8%,全年有望突破150億元,未來三年,臺州造船能力將突破一千萬載重噸,這個數字,是浙江“十一五”規劃年產量520萬載重噸的近兩倍,是中國整個“十一五”規劃年產量1700萬載重噸的近六成。
當前,對臺州那些手里捏著訂單的船企乃至整個紅紅火火的造船行業來說,隱藏著一個危險的信號:臺州船舶制造是否存在產能過剩?這個新興產業是否會隨時“崩盤”?
臺州支柱產業之一
上世紀90年代初,臺州一批漁民趁著休漁期開始在海灘上自己動手修造船,雖然只是散亂的無序經營,但產出的經濟效益讓人不敢小覷。
而臺州民營造船真正實現質的飛躍是從2003年開始。當世界造船業中心從歐洲轉移到東亞,越來越多的歐洲船主將目光投向中國沿海地區,也給臺州帶來了一個極好的機會。
那年10月,浙江省船舶工業座談會在舟山召開,臺州“重讀”造船業潛力:造船基礎較好,民間資本充裕。“發展造船業”被臺州市政府列入新興工業發展重頭項目。
會后不久,臺州市就舉辦第一次行業座談會,主題就是造船。臺州市政府和民營造船企業達成一個共識:小企業盡量擴大規模,大企業努力上新項目,還制定了船舶工業十年規劃以及相關政策。
“臺州船舶生產企業與許多地方不同的是民營企業占到了97%以上。臺州憑借得天獨厚地理優勢和靈活民營經營機制,已發展成為我國重要民營造船基地之一。”臺州市船舶工業協會會長陳存裕對記者說。
可以說,臺州造船業的發展,生動地詮釋了民營經濟創造力――有著無與倫比的機制優勢:管理層次少,管理人員精,決策快捷,能對市場需求與變化作出快速反應;經營靈活,在造船價格、對客戶的業務貢獻回報、滿足客戶對船舶產品的特殊要求以及造船業務及時轉型等方面,均十分靈活;用工制度和分配制度靈活,員工能進能出,后期服務最簡化,企業基本無冗員,也無離退休人員的負擔;有較好的獎勵機制,能確保核心人才高薪,用工成本低廉;原材料采購渠道多、庫存積壓少;協作機制良好。臺州形成了門類齊全的造船配套企業,而造船廠往往只負責船舶核心生產部分,大多數加工內容都發包給周邊的配套企業承擔,連大型設備都可以搞租賃制,這樣結果形成了企業規模不大卻能造萬噸輪,投資省,速度快,企業冗員少,包袱小。
據介紹,臺州全市擁有船舶生產和修理企業100多家,配套企業70多家,從事該行業人員有6萬多人。全市有1萬噸級以上船臺120座,造船能力超過200萬載重噸,占到了全國的10.1%。2006年全市造船業出口量占到了行業總產值的25%;2007年出口訂單更是如雪花般飄來,出口量占總產值的比重超過50%,并形成了以雜貨船、集裝箱船、危險品船(油輪)、工程船為主的四大系列。使該市的船舶修造數量、修造噸位、船舶種類、建造能力、年產值等方面,均在全國民營船廠第一,使臺州造船業“井噴”景象盛行一時。
產業發展中的隱憂
由于良好發展前景和豐厚投資回報,臺州造船業匯集了大量民間資金,從而奠定了造船業的經濟底蘊,在大力發展造船經濟下,不時暴露出一些問題。
“造船業暴露出來的隱憂之痛困擾著該產業大發展。”臺州市經委主任張銳敏告訴導報記者,該市船舶工業存在問題表現在一是能力結構不合理,高水平能力不足與低水平重復建設并存;二是科技創新能力不足,技術水平提高緩慢,船舶價格偏低;三是融資困難,成本優勢減弱,國際競爭力不容樂觀;四是船用配套設備本地化停滯不前,船舶產業鏈作用難以發揮;五是高素質人才奇缺,管理相對落后,造船模式轉換緩慢。
據了解,臺州100多家船舶生產與修理企業中,能夠達到國家標準一級檔次的企業只有10來家,建造180米以上船舶的企業僅一兩家,而二級III類、IV類的企業則超過40家。大量企業集中在建造60米以下的小型船舶,全市造船業總體呈企業數量偏多、生產水平較低、企業規模小、分布散局面,造成大量的低質量船舶進入運輸和生產領域。
按照國防科工委出臺的《船舶生產企業生產條件基本要求》,如果一個企業要建造船長120米至150米的船舶,也就是一般萬噸級貨船,生產場最低要求是12萬平方米。
在臨海涌泉靈江北岸的臺州楓葉船業有限公司船舶生產現場,導報記者見到了該公司總經理葉岳順。他說:“臺州土地供給卻難以落實,沒有土地保障,許多企業是很難生存的。”
“去年,臨海市計劃新建和擴建用地1906畝,由于一些船舶企業周邊土地基本上屬于農保地,且在規劃之外,而新一輪用地規劃調整或批準額度有限。因此,一些船舶企業發展面臨著無地可供、無地可用的窘境。”
由美國金融風暴帶來的經濟衰退,也給全球造船業帶來了空前災難,快速發展的臺州民營造船業的生死命運,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臺州海岸線長,有大小港口20多個。沿著臺州三門灣健跳港到溫州樂清灣大麥嶼港,漫長的海岸線上,許多灘涂都變成一座座造船基地,一艘艘正在建造的船靜候在海灘上,其場景雄偉壯觀。
近幾年來,臺州造船熱遍及三門、臨海、溫嶺、玉環。“大造船、造大船”的船舶制造業使得臺州工業產值每年翻番,船舶工業成為該市發展最為迅猛的新興產業之一。有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臺州船舶工業產值增長52.8%,全年有望突破150億元,未來三年,臺州造船能力將突破一千萬載重噸,這個數字,是浙江“十一五”規劃年產量520萬載重噸的近兩倍,是中國整個“十一五”規劃年產量1700萬載重噸的近六成。
當前,對臺州那些手里捏著訂單的船企乃至整個紅紅火火的造船行業來說,隱藏著一個危險的信號:臺州船舶制造是否存在產能過剩?這個新興產業是否會隨時“崩盤”?
臺州支柱產業之一
上世紀90年代初,臺州一批漁民趁著休漁期開始在海灘上自己動手修造船,雖然只是散亂的無序經營,但產出的經濟效益讓人不敢小覷。
而臺州民營造船真正實現質的飛躍是從2003年開始。當世界造船業中心從歐洲轉移到東亞,越來越多的歐洲船主將目光投向中國沿海地區,也給臺州帶來了一個極好的機會。
那年10月,浙江省船舶工業座談會在舟山召開,臺州“重讀”造船業潛力:造船基礎較好,民間資本充裕。“發展造船業”被臺州市政府列入新興工業發展重頭項目。
會后不久,臺州市就舉辦第一次行業座談會,主題就是造船。臺州市政府和民營造船企業達成一個共識:小企業盡量擴大規模,大企業努力上新項目,還制定了船舶工業十年規劃以及相關政策。
“臺州船舶生產企業與許多地方不同的是民營企業占到了97%以上。臺州憑借得天獨厚地理優勢和靈活民營經營機制,已發展成為我國重要民營造船基地之一。”臺州市船舶工業協會會長陳存裕對記者說。
可以說,臺州造船業的發展,生動地詮釋了民營經濟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