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的“挑戰”將會加速到來。在寒冷的金融危機侵襲下,海運業迎來了又一重要調整期,中國船東也處在了最嚴峻的時刻。而“信心、消化、控制、合作”四層“防護”,或許是一個柳暗花明的開始。
金融危機帶來的輻射如此厲害,各行各業、各個層面的壞消息鋪天蓋地地奔涌而來,金融、貿易業一片蕭條,與之緊密相關的航運業終不可能獨善其身。何時才是航運市場的最低谷,似乎很難預料。沒有消失的行業,只有消失的企業。在這場關乎生死存亡的危機面前,中國船東已經啟動四層“防護”抵御重重危機。
第一層:重拾信心
重拾信心,就必須克服恐慌。
“運價降得一半都要多,歐洲線憑什么要降到250美元,完全是瘋狂的。心理恐慌加上管理層的錯誤判斷,造成今天這樣的結果。如果一直這樣做下去,會把整個行業都毀掉。應該回到正常、理性的價格上來,這才是正確的。”中遠集運總經理孫家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憂心忡忡。
中遠集團總裁魏家福則向記者講述了企業的“贏”文化。
“市場上大浪淘沙是很正常的,經營海運公司隨時會面臨風險,但頭腦必須清楚。中國文化是一個‘贏’的文化。什么叫‘贏’呢?‘贏’中有五個字,首先是‘亡’字當頭。要想贏,先把‘亡’的路分清楚,把這些路都堵掉,就不會亡了嘛,那剩下的都是‘生’路。找到了生路,就要統一宣傳,統一思想,統一認識。”
“目前航運界的困難是暫時的。現在的局勢是恐慌造成的,一穩定局勢就好了。就像四川大地震剛開始的時候,房子都倒了,大家都很恐慌,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大家都冷靜下來,開始面對現實,開始自救或者等待救援。因此,恐慌是當前市場要克服的最重要因素。”
目前,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不會改變。世界貿易離不了海上運輸,這或許是海運業的最大機遇。海運是資金、技術、管理和風險密集型的行業,周期性波動也是海運市場的固有特征,機遇與挑戰總是并存。
中海集團總裁李紹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我們相信現在的運量不會過度減少,貨主對我們的信任度還很高,我們相信中海集團一定會在風浪中和大家一起共渡難關。首先,我們航運企業一定要有信心。”
信心來源于未來的貿易形勢。對此,香港 Tiger group investments 總經理孫遠認為,“我贊成中國經濟的基本面是好的。集裝箱運輸市場主要靠出口,因為中國出口基本上都是日常用品,物美價廉,在經濟蕭條時期這類商品的需求反而會大。所以,貨量應該不會大幅減少。”
并不是所有的航運企業都缺乏信心。大連遠洋運輸公司總經理孟慶林就這樣回答了記者的提問,“不管市場現在怎么狀況,各種影響的態勢已經顯現出來了。通過舉行公司30周年的慶典,還有大連遠洋洲際酒店的開業,你看看我們這個企業對克服當前的金融風暴有沒有信心?”
第二層:消化運力
企業要生存,光有信心還不夠,必須根據當前局勢有所行動。目前海運市場之所以運價如此暴跌,除了貨量萎縮之外,還有另一方面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