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臺州臨海宏大船業有限公司的船臺上,工人們正在緊張工作,幾個2萬噸級的大型船臺已經初步勾勒出船只的雛形。而與之相望的靈江江畔幾十公里的江岸線上,龍門吊鱗次櫛比,10多家船廠坐落其間。造船業已成臨海乃至臺州的支柱產業之一。
“再過幾天,這幾只船就可以下水了。”宏大船業管理人員謝先生說,不過這些都是去年簽下的單子,明年的訂單現在還沒影子。
全球金融風暴的影響,正在通過航運和金融等領域向造船業滲透,浙江造船企業在享受一段“幸福時光”后,部分企業也陷入困境,將迎來調整。是危機還是機遇?在回答時,許多企業選擇了后者。
船臺的命運:
過去應接不暇如今開始長草
謝先生所在的臺州宏大船業有限公司7年前成立,在當地算比較早的,趕上近兩年來的好行情,目前已擁有17個船臺,涵蓋了5000噸級到2萬噸。按平均每個船臺月租金50萬~60萬元,一年的收益非常可觀。
“等船一艘艘下了水,這些船臺就要閑置了。”謝先生感嘆,不過他們還算好的。在他們對面,另一家造船基地,15個船臺有3~4個船臺已空了很久,有的隱約還能看見長起野草。而在臨海,好幾家船廠下半年來就一直閑著,廠家撤單的情況也有發生。
“越做越虧。”因為相對于100萬元的船臺定金,造艘船至少要6000多萬,沒銷路,等于這筆錢打了水漂。而以前是包賺的。
樂清很多船廠老板也有同感。樂清市船舶工業行業協會會員之一的陸先生說,在過去造船業紅火的時候,航運業也是盈利頗豐,樂清有許多船廠的船是在沒有接訂單的情況下生產的,因市場行情好,幾乎不用擔心找不到買家,部分有實力的船廠,甚至會將自己的船投入到航運業。
如今,國內訂單2009年后已基本沒有,樂清部分未接單先造的船,只能停在船廠,或賤價出售;國際訂單方面,目前樂清船廠雖沒有聽到有國際船東撤單的消息,但已有企業接到“暫緩生產”的通知,周邊關于撤單的傳言四起,讓很多企業如坐針氈。
提前準備過冬,危機亦是機遇
過去因為訂單排不下,有許多訂單被樂清造船企業拒絕,但如今那些老板開始忙應酬,為2010年、2011年之后的“口糧”做準備。因為誰也不知道,這個周期會有多長。
欣順船業集團負責人周經理說,目前公司基本上選擇與實力雄厚的國際船東(如希臘法第爾、德國魯貝克等)合作,訂單已排至2011年。一些船東為了應對美元貶值,已將造船合同價的80%預付款打入該公司方銀行,因此不用擔心船東撤單。
“但船業冬天已提前來臨。”周經理說,公司現已一改以往拒絕訂單的態度,而變為積極接觸國際有實力的船東,為以后的發展做好準備。他認為,目前全球經濟乃至船市的動蕩走勢,對有準備的企業來說反而是機遇。從下半年開始,宏大船業也陸續聯系了幾張來自希臘、保加利亞等國外訂單,對方出資金和技術,這邊提供基地和勞動力負責直接生產,利潤比較穩定。浙江宏冠船業則與新加坡“船王”唐裕簽定了四條2.58萬噸散貨船的合同。
國際商品市場也為造船營造了一個好環境。造船業火爆時,鋼材等原材料價格一路狂漲,配套設備(特別是主機)供應不上,用人、用工緊張等。如今金融危機了,鋼材等價格一路下滑,企業成本下降。今年5月以來,持續攀高的造船鋼板價格出現了下滑,特別是10月以來,鋼板價格大跌至近5年來最低。據介紹,船用鋼板價格最高時達7000多元/噸,現在只有3800元/噸。“對于訂單充足的企業而言,未必是件壞事,可以擠掉行業內的泡沫。”周經理表示。
“散戶”模式升級下一步是整合
在大批民營造船企業遭遇困境的同時,近年來很多游資涌入造船業的市場格局也在慢慢發生變化。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臨海市的造船業還是沿襲著個體戶性質的“散戶造船”模式:一位頭腦活絡的能人,在接到訂單后,迅速籌集成百上千萬的資金,并租下正規造船廠的船臺,甚至在灘涂上搭建一個簡單的船臺,然后迅速組建自己的施工隊,在這過程中,不需要任何公司,管理團隊也非常簡單,等造船任務結束后,一切又恢復原狀。
該模式存在先天不足,曾被稱為“低、小、散”。“這種模式正在改變。”臨海市相關主管部門人士表示,過去的5年是臺州造船業的黃金時期,但同時由于大部分造船企業受到船舶下水條件、舾裝設施等限制,只能集中在二級(船廠評定等級)范圍,這造成了同質化競爭。“隨著‘牛市’的結束和原材料價格大跌,各企業正在想辦法面對,整合已開始”。
有些企業已提早嗅到了這個趨勢。“雖然面臨一些不確定因素,但從全球產業布局來看,造船業仍存在一定發展空間。”人民電器集團董事長鄭元豹認為,任何行業發展到一定階段都會步入調整期,浙江造船企業要提高研發能力,爭取更多的高附加值訂單。在他看來,目前一些陷入困境的造船企業提供了低成本擴張的好機會,他們目前正在考察介入相關項目。
業內專家認為,如果條件允許,應鼓勵規模小、同質的造船企業進行戰略聯盟,優勢互補,形成一致對外的競爭機制,提高船舶企業的議價能力。長遠來看,這有利于形成造船行業的規模效應,提高自主創新,推動產業轉型。來源:浙江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