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濟南訊 記者從山東漁業船舶檢驗局了解到,我省已有7家玻璃鋼漁船制造廠獲國家漁業船舶檢驗局的工廠認可,建造玻璃鋼漁船近千艘,創國內建造玻璃鋼漁船數量之最。山東船舶制造業已成長為半島制造業的中堅力量。
我省是漁船制造業大省,造船規模和能力居全國前列。目前,我省現有漁船制造企業150多家,其中鋼質漁船制造廠34家,玻璃鋼漁船制造廠近10家,木質漁船制造廠104家。尤其是玻璃鋼漁船制造發展迅猛。目前,我省建造的玻璃鋼漁船已發展成為不同尺度的拖網漁船、金槍魚釣船、養殖漁船、漁業執法船等。其中,連續建造 29.98米玻璃鋼金槍魚延繩釣船11艘,已在太平洋、印度洋進行遠洋作業。同時,為印度尼西亞、尼日利亞、安哥拉、阿聯酋、挪威等國建造了大量出口玻璃鋼漁船,其中威海中復西港船艇有限公司就為安哥拉建造了250艘玻璃鋼漁船。
山東漁業船舶檢驗局不斷探索玻璃鋼漁船制造的新工藝、新方法,為進一步提高玻璃鋼漁船制造質量,該局加大了對玻璃鋼漁船糊制工人和船體質量檢查員的培訓力度,先后舉辦多期玻璃鋼漁船制造技術培訓班,培訓玻璃鋼糊制工人和船體質量檢查員290人次。
我省海洋裝備制造業從去年以來持續高溫,如煙臺市,今年前三季度,造船及海洋機械制造業發展迅猛,實現產值37億元,同比增長330%。預計年內造船及海洋工程裝備能力將達到100萬載重噸,比去年提高近1倍。開發區、蓬萊市、芝罘區等船舶及配套產品集聚區的規模日趨膨脹,其中,開發區和蓬萊市被省命名為“ 山東省船舶工業集聚發展區”。
我省有關海洋和制造業專家指出,我省漁船制造業規模普遍較小,并且較為分散,各自為戰,龍頭帶動能力差,產業升級慢,鏈條比較短。如威海市雖然船舶工業比較集中,但船舶配套企業僅有16家,98% 的船用配套設備來自外地。專家建議, 面對船舶制造業發展的新形勢,我省漁船制造業應加大結構調整的力度,轉軌轉型,由單一品種,向多品種、多樣式、多渠道發展,大力發展交通運輸船、漁政船、旅游船、集裝箱船等船型。據統計,我省制造的遠洋超低溫金槍魚釣漁船、交通運輸船、漁政船、集裝箱船等大型船舶已達100多艘,銷往全國和世界各地。來源:大眾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