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羅的海干散貨運價指數(BDI)跌至4個月前水平的四分之一
和以前相比,今年國際市場上詢價的船東減少了八至九成
巴菲特將正在進行的金融風暴稱作“經濟珍珠港事件”,而該事件已然波及到了船舶制造業。
從年初開始的韓國船廠訂單遭撤銷的風潮目前繼續蔓延,中國部分船舶企業也被少量撤單,業內人士正密切關注這股風潮會否席卷全國船企。
韓國造船業大量訂單被撤
國研網消息稱,8月初韓國大宇造船海洋公司發布公告,在羅馬尼亞的芒加利船廠已中止了為德國船東NSB建造8艘4250TEU的集裝箱船合同,涉及金額約6.1億美元,這是其近5年來的第一例撤單事件。同日,韓國現代尾浦公司也宣布,首次取消為歐洲船東建造4艘成品油船的合同,涉及金額約1970億韓元(約合人民幣9.6億元),原因是船東未能按時支付首付款。
此前,有媒體統計,今年全球已取消的新船訂造合同共9筆,涉及48艘船(含選擇權訂單)和包括散貨船、集裝箱船、成品油船在內的多個船型。其中,韓國是今年以來遭遇訂單取消較嚴重的國家。韓國方面公開信息稱,自今年2月至7月底,韓國已有4家比較大的造船企業出現訂單取消事件,被撤銷的訂單合計金額達到11億美元,共15艘。
6月份,STX造船與希臘Alba簽訂的2艘價值2億美元的好望角型散貨船訂單被撤;今年2月份,大韓造船與土耳其船東于去年底簽訂的1艘散貨船訂單也被撤銷,價值9000萬美元。
據韓國媒體透露,韓國中小船企中類似事件也在頻繁發生,只是目前還沒有具體的統計數字。
“我們已經注意到七八月份不少韓國船企撤單了。”廈船重工研究部的馬健忠昨天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目前歐洲金融市場發生了巨變,銀行對于船東的貸款大門關閉。亞洲涉及的船舶撤單情況更多集中在韓國,中國的情況要好一些。
民企造船面臨拐點
中、韓8月手持的船舶訂單占全球比例分別為36.3%、37.1%。中國也沒能躲避這場撤單風潮。江蘇熔盛重工有限公司副總裁陳文軍表示,目前浙江地區已有撤單案例。由于船東融資方面的問題,浙江方圓造船有限公司已遇到撤單,公司經營部人員徐玉萍說,從去年下半年國際宏觀形勢不妙后這種情況增多起來。
中國長江航運集團江東船廠(下稱“江東船廠”)經營部處長陳建告訴《第一財經日報》,公司有一定的訂單積累,現在沒有訂單取消,但今年嚴峻的國際形勢對他們也不是沒有影響,“2011年、2012年之后的后繼訂單落實的比較少,即使有價格也被船東壓低很多。”
陳健剛從德國漢堡海事會上歸來,他發現和以前相比,今年國際市場上詢價的船東減少了八至九成。而2007年全球造船企業新接訂單的總噸位比上一年增長近一倍。
類似江東船廠的很多國內企業訂單都在2011年、2012年排滿,“2005年我們的工業產值達到4.25億元,而去年產值已經達到12億元。”陳建表示。
光大證券公司研究員邱世梁對記者說,目前一些新興民營企業正在建設過程中,融資信用和抵御金融危機的手段、前期現金流都沒有國有企業充足,而這次的風浪將使其面臨很大考驗。
陳建表示,由于今年國內信貸收緊,所以即使民企有訂單也可能無法完成。“另一方面國際船東,特別是從事投機的船東看到今年由于次貸危機影響行業形勢不景氣,即使損失部分訂金,可能也要取消訂單。”據了解,隨著國際航運業的快速發展,類似的民營造船企業在浙江省越來越多,目前已發展到500余家,是兩年前的4倍,其中能造萬噸以上船舶的船業公司超過15家。
船舶產業雖仍處于鼎盛時期,但相比2007年已開始滑落。
國泰君安9月底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今年全球8月、1~8月新接訂單分別較去年同期下降46.33%、23.71%;全球8月和1~8月新接訂單分別以油輪和散貨船為主。中國8月、1~8月新接訂單較去年同期下降46.35%、29.40%。
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副秘書長聶麗娟說,在宏觀經濟變數增多和環境發生改變的情況下,現在不單單是船東貸款的問題,還有船舶需求是否會走弱也很關鍵。“現在散貨輪、油輪的行業指數都在震蕩變化中。”全球大宗商品航運成本基準指數――波羅的海干散貨運價指數(BDI)已跌至4個月前水平的四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