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形勢下,我國造船業究竟還面臨哪些難題,又該如何解決?
造船成本上升
企業自身感受最深的是造船成本呈現大幅度的上漲。根據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提供的數字,2007年底船用鋼板的價格大約在6600元/噸,而截至2008年4月,這一價格已經攀升至7000~9000元/噸,個別鋼廠的價格甚至高達10000元/噸。
船用鋼材價格的大幅上漲,加大了造船企業成本。河北省某運輸集團造船部的王經理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說:“上半年,船用鋼材漲價大幅上漲,給船舶企業帶來了巨大的成本壓力,特別是2008年建造的船舶不少是符合共同結構規范的船舶,各種船型用鋼量上升幅度在3%~7%之間,更增加了造船企業的成本。”
據王經理給出的最新統計顯示,截至6月底各種規格的船板價格平均由年初的5800元/噸,上漲到7600元/噸,漲幅超過30%。按6月底手持新船訂單測算(加上修船及改裝、海洋工程、船舶分段),2008年船用鋼材需求量約為1500萬噸。按每噸漲價1900元計算,將增加成本285億元。“必然影響船舶行業明后兩年的經濟效益。”
除了成本壓力外,人民幣加速升值,增加造船企業匯兌成本。進入2008年,人民幣升值速度加快,上半年對美元累計升值已高達6.5%。雖然船舶企業運用加大首付款比例、及時結匯等方式對沖了部分損失,但人民幣幣值呈單邊上升之勢,國內應對匯率風險的金融衍生品種較少,仍使以出口為主的船舶工業承受了較大的匯兌損失。王經理表示,據初步測算,上半年,僅匯率上升一項就增加全行業成本約14億元。下半年,若人民幣繼續大幅升值,對船舶工業沖擊將更加難以消化。此外,為減少凈結匯,不少船廠不得不優先采購國外船用配套設備,不利于提高船用設備國產化率,制約國內配套企業的發展。
市場走下坡路
船用配套設備緊張不容忽視,它將影響造船企業按期交船。配套業與造船業之間能力不匹配、發展不同步的矛盾更加突出,船廠越來越多地面臨配套物資供應緊張、交貨期不能滿足等問題。配套能力相對滯后尤其給大型骨干造船企業縮短造船周期帶來嚴重制約。
許繼介紹,上半年,由于造船量大幅增長,對船用中低速柴油機等配套產品的需求大幅攀升,“船等機”的情況越來越多。由于國內市場供不應求,企業只能依賴進口,據海關統計,上半年,船用柴油機進口量同比增長90%。此外,甲板機械、舵機、螺旋槳、閥門、齒輪箱、低速機曲軸等配套產品都出現供不應求。個別企業由于主要配套產品供應不及時已造成拖期交船。
目前韓國船企具有較高的技術競爭優勢,超大型船、高技術船訂單大部分由韓國企業承接。“高新技術船舶研發與先進造船國家相比還有差距。”許繼說,上半年,全球超大型船和高技術船成交活躍,但中國船舶工業的技術實力和水平與先進造船國家相比,還存在船舶設計技術儲備不足、造船管理技術和信息化應用水平等方面的差距,致使船東爭訂的VLCC和萬箱級以上集裝箱船70%以上落入韓國企業手中,高技術船LNG更是全部被韓國企業囊括。
另外,質量、安全等管理工作有待加強。近年來中國造船企業手持訂單快速增長,造船完工量逐年大幅增加。一些企業急于多交船,早交船,放松質量、安全等管理工作。個別新投產的中小型造船企業,由于設施、技術、管理、人員等各方面力量不足,產品質量下降的因素增多,造船合同拖期交付的現象有所上升。
“中國造船走到今天實在是不容易,要成為造船大國和造船強國需要國家政策的支持。主要體現在對中國船企的保護,抑制外國船企和配套產品在中國的擴張等;加強在國際船舶市場中的言語權,在國際規則規范的制訂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加大對造船產品研發資金的投入力度,快速提升我國造船產品的核心競爭力。”許繼說:“至于船企本身,一方面要注意防范經營風險:如人民幣的匯率風險、融資風險、商務合同風險、技術風險等;另一方面要苦練內功,降本增效。提高船企的自主創新能力,切實轉換造船模式,盡快實現數字化造船,提高預舾裝率,縮短建造周期等。另外,中國要大力提高本土的造船配套水平,優化造船工業產業鏈。”來源:中國產經新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