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浙江省大量民營資本進入造船行業,推動船舶出口猛增。據杭州海關統計,今年上半年浙江省共出口船舶115艘,價值7.16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浙江出口船舶數量基本持平,但是出口額增長了1.18倍,這顯示出浙江出口船舶的噸位級別和附加值均有顯著提高。
特種船舶出口快速增長是浙江船舶出口一大特色。今年上半年,浙江出口冷藏、液貨、挖泥和加工保藏魚產品等特種用途船舶14艘,價值7900萬美元,是去年同期的兩倍,出口機動巡航船、救生船和燈船等其他船舶42艘,價值1.27億美元。浙江省還首次出口了技術難度相當高的液化石油氣(LPG)船。
近幾年浙江省大量民營資本涌入造船行業,民營造船企業異軍突起。今年上半年,浙江省國有企業出口船舶33艘,價值2.29億美元;而私營企業出口船舶29艘,價值2.07億美元,出口量和出口額分別增長45%和9倍,增長勢頭強勁。
目前,浙江船舶已出口至全球24個國家和地區,歐盟、日本和韓國市場穩居“前三”,尤其是出口歐盟市場的浙江船舶附加值較高。上半年,浙江省對歐盟出口船舶17艘,占全省船舶出口總量的14.7%,價值達3.01億美元,占到同期全省船舶出口總額的42%。
杭州海關統計分析處葛一波認為,盡管出口勢頭強勁,但是浙江造船業仍然存在“低小散”的局面。全省造船企業多達500多家,但規模以上企業只有76家左右,這中間有船舶出口實績的企業為35家,其中出口值在5000萬美元以上的僅4家。浙江省雖然有4300公里的海岸線,但適用于造船業的岸線資源并不富裕。大批“低小散”造船企業的出現,既不符合現代造船工業的發展趨勢,也浪費岸線資源。
而產業配套能力不強也削薄了浙江船舶的出口利潤。數據顯示,上半年浙江省船用配套設備進口呈快速增長勢頭。以船舶出口龍頭企業――浙江歐華造船有限公司為例,上半年該企業進口船用柴油機、推進器等各種配套設備4997萬美元,同比增長近5倍。據統計,上半年,浙江省以加工貿易方式出口船舶70艘,價值5.7億美元,占出口總量、值的61%和80%。
海關部門建議,政府部門應提供政策優惠,扶持發展船舶配套產業,提高關鍵設備的國產化水平。行業協會要加強規劃引導,加速造船行業的整合力度,促進規模化、集約化生產。而企業應加大研發力度和資金的投入,突破船舶設計制造關鍵技術,開發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產品。(中國水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