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上半年,我國船舶行業克服了國際能源價格上漲、原材料及勞動力成本增加、人民幣加速升值、冰雪和地震災害、航運市場振蕩等影響,生產經營保持快速增長,經濟效益繼續提高,經濟運行質量穩步提升。
一、經濟運行基本情況
(一)造船完工量保持快速增長
上半年,全國造船完工量1024萬載重噸,同比增長36%;新承接船舶訂單3664萬載重噸,同比下降14%;手持船舶訂單19217萬載重噸,同比增長82%。按英國克拉克松研究公司對世界造船總量的統計數據,我國造船完工量、承接新船訂單和手持船舶訂單分別占世界市場份額26%、39%和34%。
(二)主要經濟指標大幅增長,經濟運行質量顯著提高
1-5月份,全國規模以上1149家船舶工業企業繼續保持良好發展勢頭,完成工業總產值1410億元,同比增長57%;工業增加值376億元,同比增長57%;實現利潤總額119億元,同比增長150%。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到246,同比提高55點,高于同期全國工業效益綜合指數28點。其中,全員勞動生產率23萬元/人年,同比提高5.8萬元/人年,成本費用利潤率12.8%,同比提高4.84個百分點,分別拉動經濟效益綜合指數提高35.4點和18.3點。
(三)船舶出口增長強勁
1-5月,船舶工業企業完成出口交貨值754億元,同比增長65%;船舶及浮動結構體出口金額達到71.4億美元,同比增長56%。上半年,全國出口船舶完工量802萬載重噸,同比增長28%,占造船完工量78.3%。
(四)船舶配套加速發展
1-5月份,全國規模以上346家船用配套設備制造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42億元,同比增長89%;實現利潤總額8億元,同比增長130%。上半年,完工船用低速機109臺/145萬千瓦,中速機3359臺/169萬千瓦。
(五)船舶修理快速增長
1-5月份,全國規模以上244家船舶修理及拆船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289億元,同比增長66%;實現利潤總額42億元,同比增長133%。上半年,骨干修船企業完工大型改裝船40艘,手持船舶改裝訂單129艘,訂單已排到2010年。
二、經濟運行主要特點
(一)經濟效益繼續提高,實現利潤保持增長
今年以來,國際國內經濟發展的不固定因素和潛在風險進一步增加,船舶市場成本上升,競爭加劇。船舶企業主動采取措施、積極化解風險,為保持船舶工業良性、穩定發展創造了條件,使上半年船舶行業實現利潤仍保持增長。其主要原因一是船舶工業生產總量快速提高、規模經濟效益使得企業盈利穩步提高;二是船舶企業采取加大首付款比例、遠期結售匯、在合同中附加匯率風險共擔特別條款等一系列有效措施,減少了一部分匯率損失;三是船舶企業加強降本增效,提高鋼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經濟效益繼續提高;四是由于船舶生產周期性較長的特點,鋼材漲價、人民幣升值、勞動力價格上漲等諸多不利因素在2008年上半年經濟指標中尚未充分顯現。
(二)建立現代造船模式工作深入推進,大量船舶提前交付
船舶企業深入推進建立現代造船模式,加強生產計劃管理和組織協調,實現了時間過半任務過半,骨干船舶企業大批船舶實現提前交付。據統計,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和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上半年完工的船舶平均比合同期提前3個月。
主流船型建造周期不斷縮短。大連船舶重工集團公司建造的30萬噸原油船(VLCC)和4250TEU集裝箱船的水下建造周期分別縮短到38天和34天、上海外高橋造船公司建造的17.7萬噸綠色環保型散貨船平均生產周期260天,比2005年縮短了252天,達到了國際同型船的建造水平。
(三)高技術船舶建造取得突破,承接船舶大型化趨勢明顯
上半年,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建造的LNG船首制船成功交付、南通中遠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承接了8條13350TEU超大型集裝箱船、廣州廣船國際股份有限公司新承接4艘高速客滾船,標志著我國在高新技術船舶建造上又邁進了一大步。青島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成功交付3萬噸導管架下水專用駁船,結束了我國只能租用大型導管架下水駁船的歷史,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開工建造了國內首座3000米水深半潛鉆井平臺、中遠船務工程有限公司承接了1座半潛式浮式采油平臺,使我國海洋工程裝備開發建造取得新的突破。
船舶承接大型化趨勢更加明顯。上半年,新承接超大型油船(VLCC)16艘,占油船總量的94%;好望角型散貨船47艘,占散貨船總量的34%;5100TEU以上集裝箱船14艘,占集裝箱船總量52%,其中13350TEU集裝箱船8艘。
(四)地方造船企業發展迅猛,市場份額進一步提高地方造船企業快速發展,一批有一定規模和實力的大型地方造船企業脫穎而出。上半年,除中央企業(包括兩大船舶集團、中遠集團、中海集團、長航集團)以外的地方造船企業造船完工量、新承接船舶訂單、手持船舶訂單分別占全國總量的47%、48%和43%。江蘇揚子江船廠有限公司、江蘇新世紀造船股份有限公司、揚州大洋造船有限公司3家企業造船完工量進入全國前十名。舟山金海灣船業有限公司、江蘇新時代造船有限公司、江蘇韓通船舶重工有限公司、揚州大洋造船有限公司4家企業承接新船訂單進入全國前十名。
(五)多種因素制約,承接新船訂單市場份額有所下降
上半年,在國際造船市場成交總量出現下調的情況下,我國承接新船訂單市場份額有所下降。主要原因一是去年我國承接了較多的新船訂單,絕大多數新興船舶企業的船位趨于飽和;二是全球船市回調,今年上半年全球新接訂單比去年上半年下降幅度達30%;三是全球經濟放緩和通貨膨脹抬頭將導致全球經濟出現較大幅度的調整,不確定性因素增加,船東和船企持觀望態度,承接訂單趨于謹慎;四是目前韓國船企具有較高的技術競爭優勢,超大型船、高技術船訂單大部分由韓國企業承接。
三、經濟運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人民幣加速升值,增加造船企業匯兌成本
進入2008年,人民幣升值速度加快,上半年對美元累計升值已高達6.5%。雖然船舶企業運用加大首付款比例、及時結匯等方式對沖了部分損失,但人民幣幣值呈單邊上升之勢,國內應對匯率風險的金融衍生品種較少,仍使以出口為主的船舶工業承受了較大的匯兌損失。據初步測算,上半年,僅匯率上升一項就增加全行業成本約14億元。下半年,若人民幣繼續大幅升值,對船舶工業沖擊將更加難以消化。此外,為減少凈結匯,不少船廠不得不優先采購國外船用配套設備,不利于提高船用設備國產化率,制約國內配套企業的發展。
(二)船用鋼材價格大幅上漲,加大造船企業成本
上半年,船用鋼材漲價大幅上漲,給船舶企業帶來了巨大成本壓力,特別是2008年建造的船舶不少是符合共同結構規范的船舶,各種船型用鋼量上升幅度在3%-7%之間,更增加了造船企業的成本。本輪鋼材價格上漲與2003年不同,是由國際鐵礦石價格上漲引起的,屬成本推動型價格上漲,短期內難以下調。
據統計,截至6月底各種規格的船板價格平均由年初的5800元/噸,上漲到7600元/噸,漲幅超過30%。按6月底手持新船訂單測算(加上修船及改裝、海洋工程、船舶分段),2008年船用鋼材需求量約為1500萬噸。按每噸漲價1900元計算,將增加成本285億元,必然影響船舶行業明后兩年的經濟效益。
(三)船用配套設備緊張,影響造船企業按期交船
上半年,由于造船量大幅增長,對船用中低速柴油機等配套產品的需求大幅攀升,船等機的情況越來越多。由于國內市場供不應求,企業只能依賴進口,據海關統計,上半年,船用柴油機進口量同比增長90%。此外,甲板機械、舵機、螺旋槳、閥門、齒輪箱、低速機曲軸等配套產品都出現供不應求。個別企業由于主要配套產品供應不及時已造成拖期交船。
(四)質量、安全等管理工作有待加強
近年來我國造船企業手持訂單快速增長,造船完工量逐年大幅增加。一些企業急于多交船,早交船,放松質量、安全等管理工作。個別新投產的中小型造船企業,由于設施、技術、管理、人員等各方面力量不足,產品質量下降的因素增多,造船合同拖期交付的現象有所上升。
(五)高新技術船舶研發與先進造船國家相比還有差距
上半年,全球超大型船和高技術船成交活躍,但我國船舶工業的技術實力和水平與先進造船國家相比,還存在船舶設計技術儲備不足、造船管理技術和信息化應用水平等方面的差距,致使船東爭訂的VLCC和萬箱級以上集裝箱船70%以上落入韓國企業手中,高技術船LNG更是全部被韓國企業囊括。
四、預測與建議
(一)預測
2008年上半年國際造船市場出現適度回調,但是成交依舊活躍,新船價格持續堅挺,個別船型價格仍實現可觀漲幅。據克拉克松統計,上半年全球承接新船訂單量1177艘、8605萬載重噸,同比分別下滑47.8%和30.1%,但是,以載重噸計,2008年前6個月成交量僅次于2007年同期水平,與2006年基本相當。克拉克松新船價格綜合指數由去年末的182點上升至現在的186點,再創歷史新高,其中,油船,尤其是VLCC型原油船新船價格達1.57億美元,比年初增長7.2%,成為價格上升最快的船型。興旺依舊是當前國際造船市場的主題。
下半年國際船舶市場有望繼續延續上半年的走勢,據測算,全年成交量將達1.72億載重噸,如果考慮到日本船廠實際承接情況,2008年全球新船訂單總量超過2006年,成為造船史上僅次于2007年的第二大高峰年。充足的手持訂單、不斷上升的原材料成本和日益短缺的短交付期船臺足以確保新船價格持續堅挺,但進一步上升的空間已十分有限。2008年預計我國全年新船成交量將略低于去年,按我國手持船舶訂單統計,造船完工量有可能超過2500萬載重噸。下半年船用鋼材市場仍將保持高位運行格局,價格仍會出現小幅上升。
(二)建議
1、鑒于當前國際船市成交依舊活躍,新船價格持續堅挺,在中期市場調整壓力不斷增大的情況下,建議國內造船企業要抓住行情興旺的有利時機,掌握節奏、踏準步子,堅持穩健的經營策略,爭取在船市場下調之前積極承接一批高價船訂單。
2、船舶工業經濟運行正面臨航運市場振蕩、鋼材價格上漲、人民幣匯率上升、勞動力價格上漲、新標準新規范出臺將提高造船工藝和技術要求、船用配套產品供不應求等風險。各船舶企業要居安思危,未雨綢繆,做好風險防范工作。在承接新船訂單時,力爭船東付款保函能覆蓋多期進度款,從而使合同的大部分金額能得到有效保障。通過遠期結售匯、組合貸款以及在合同中附加匯率風險共擔等特別條款,以應對美元的不確定性和人民幣升值;最大限度地提高生產效率以降低成本,做好充足的技術儲備工作,以適應不同條件下的市場需求,在船型選擇上,要重點發展標準化、系列化船型。
3、按期、保質交付手中訂單是我國造船業當前的主要任務。船舶企業要合理安排生產周期,進一步提高勞動生產率,在保持良好的合同履約能力的基礎上,對手持合同的風險進行全面檢查和評估,大力推進成本工程,加強成本控制,深入挖潛,降本增效,實施穩健經營策略,拓展國際市場,確保手中合同按時保質交船,保證船舶工業健康、持續地發展。
4、面對船舶生產任務逐年加重,各船舶企業要在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上下功夫,加強對重大生產節點上的安全防范措施,加大對生產設備、尤其是大型設備的完好狀態的巡查。提高員工安全意識,加強對上崗人員的培訓和安全教育、堅持重要崗位持證上崗制度,確保安全生產。(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