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第五屆理事會(常務理事會)第四次會議在武漢召開,會議以“厚植發展優勢,破解發展難題,推動我國船舶工業行業又好又快發展”為主題、“加快結構調整,引領船舶工業轉型升級”為目標,舉辦專題研討會,專家們圍繞國際新標準和新規范解讀、技術變革與智能制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轉型升級、精細化管理與降本增效、名企創新與品牌建設等方面問題深入討論,中國船舶工業將“渡難關”和“做強船”作為未來幾年的核心任務。
A、新接訂單穩居第一中國造船業后勁十足
韓國造船業期待已久的超大型集裝箱船訂單落入了中國手中,韓國造船行業普遍感到了‘切膚之痛’。”對于近日法國達飛輪船分別與滬東中華集團、上海外高橋造船公司簽署超大型集裝箱船建造意向書,韓媒如是評價。
與此同時,世界最大水泥運輸船圓滿交船、亞洲最大改建半潛船順利交付、全球最大集裝箱船將在上海建造、世界最大LNG動力汽車運輸船建造與設計合同生效……近期,一系列世界之最、亞洲之最船舶的建成或訂單的落地讓中國造船業再次成為全球焦點。
上半年,中國骨干船舶企業批量承接8.4萬立方米超大型氣體運輸船(VLGC)、11.5萬噸成品油船、1.75萬噸化學品船、1.55萬噸貨物滾裝船、1.3萬噸甲板運輸船和極地探險郵輪等一批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訂單。上半年,中國新接船舶訂單463萬修正總噸,同比增長11.3%,位居全球第一,新船修載比(修正總噸/載重噸)達到0.4,再創歷史新高。
總體來看,隨著中國造船業的快速崛起,從衡量造船業整體發展的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這三大世界造船指標來看,中國造船業已多年保持世界領先地位。根據英國克拉克松研究公司數據,近5年來,中國造船業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均穩居世界第一,造船完工量有4年位居世界第一、1年居第二。今年上半年,中國造船業三大指標再次站穩世界第一的位置。
B、轉型升級瞄準高附加值產品
全球造船業產業格局正發生微妙變化,歐美、中日韓和新興造船國家同臺競技,呈現出“橄欖型”的“三個陣營”的競爭格局。同時,需求低位、調轉升級、創新驅動、融資難題、風險防控將成為中國船舶工業未來10-20年面臨的“五個常態”。“渡難關”和“做強船”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中國船舶工業的核心任務。
在“渡難關”方面,郭大成指出,“抓訂單、抓建造、抓交船”是當務之急。在“做強船”方面,他提出,中國較長一段時間將處于由造船大國向造船強國邁進的階段,應是“最具潛力的發展中造船大國”。
郭大成為“做強船”“把脈”,提出要解決好八個方面問題。
去產能方面,中國船舶行業近年來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但是,化解過剩產能仍是當前的重要任務;在跨界聯動方面,要進一步深化與漁業、旅游業、基礎設施建設融合發展;在培育新動能方面,要在以綠色引領創新、智能推動創新、產學研合作促進創新等方面作出努力;在配套方面,要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對品牌建設重要性的認識;在產業鏈方面,要注重標準先行,推動發展服務型制造;在軍民融合方面,著重破除體制機制不健全、技術轉化率低、標準不統一的障礙;在融資方面,要開拓多元化融資渠道,最大限度降低杠桿風險;在國際合作方面,要積極探索適合企業自身的國際產能合作模式,以開放、包容、真誠、學習的態度,參與甚至主導船舶行業國際事務。
光“做強船”還不夠!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中國造船業正逐步從低附加值市場轉向大型郵輪、LNG船和大型集裝箱船等高附加值造船市場。中國骨干船舶企業建造的全球最先進6000噸拋石船、全球首制2.5萬噸LNG高壓雙燃料雜貨船、全球最大3.8萬立方米乙烯運輸船、全球最大2.1萬噸水泥運輸船、全球最大1.9萬噸客箱船、圓筒型浮式生產儲卸油平臺(FPSO)、半潛式海洋牧場、飽和潛水支持船等一批高端船型和海洋工程裝備成功交付船東。2萬箱集裝箱船順利出塢,8.5萬立方米超大型乙烷乙烯運輸船開工建造,全球最大非官方醫院船等項目有序推進。
“當前中企建造的高附加值船舶越來越多,這符合市場需求的變化,特別是隨著國際市場對船舶環保、技術等方面要求的提升,高附加值船舶正成為重要的競爭領域。”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胡文龍說。
“當前,全球造船業整體表現依舊低迷,市場需求仍不高。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造船業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十分可貴。而中國企業能成功擊敗韓國企業拿下大單,這背后體現的是中國造船業的競爭力。”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會長郭大成說。
C、中國造船業未來發展可期
“從全球范圍來看,中國已是當之無愧的造船大國,而且隨著創新能力的增強、結構體系的改善、市場競爭力的提升以及國內需求的加快釋放,中國正在加快轉向造船強國。”胡文龍說,盡管目前受國際市場持續低迷的影響,中國造船業面臨著訂單難接、利潤下降、外部風險等問題,但就整體形勢而言,中國造船業仍將能保持優勢,未來前景依然光明。
國外市場研究機構ResearchandMarkets今年6月份發布的《中國造船業研究報告:2017-2021》就預計,未來幾年中國造船業將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其中,在國際市場上,中國船企擁有比日韓更低的成本優勢;與此同時,國內市場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
中國造船業面臨的外部環境有所改善。國際造船業權威咨詢機構克拉克松近日表示,自從金融危機爆發后,全球造船業歷經約10年產能過剩與貿易活動銳減的打擊,如今該行業終于開始出現“根本性的轉變”,換句話說,造船業目前正在復蘇當中。
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預測,2017年,全球經濟增速有所回升,海運貿易需求略有增長。部分細分船型市場開始出現復蘇,成品油船、中小型化學品船、支線集裝箱船、液化氣船以及特種船舶市場需求空間較大。預計2017年,中國造船完工量約4000萬載重噸,新承接船舶訂單量有望比上年增長。
面對著總體向好的前景,未來幾年,中國造船業到底能夠實現怎樣的發展?
據專家預計,到2020年,力爭步入世界造船強國和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先進國家行列。力爭造船產量占全球市場份額在“十二五”基礎上提高5個百分點,海洋工程裝備與高技術船舶國際市場份額達到35%和40%左右;產業集中度大幅提升,前10家造船企業造船完工量占全國總量的70%以上;科技創新能力進入世界造船先進行列。(來源:中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