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聯合印發《裝備制造業標準化和質量提升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提出,要加快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領域核心關鍵標準制定,實現與國際接軌。
標準是產業發展和質量技術基礎的核心要素,是裝備制造業行業管理的重要手段。標準是裝備設計、制造、采購、檢測、使用和維護的依據,標準的先進性、協調性和系統性決定了裝備質量的整體水平和競爭力。堅持標準引領,用先進標準倒逼裝備制造業轉型和質量升級,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是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有利于改善供給、擴大需求,促進產品產業邁向中高端。
為此,《規劃》明確,將聚焦重大項目和重點裝備的發展需求,推進超級生態環保船舶、極地運輸船舶、遠洋漁業船舶、高性能執法作業船舶、大中型豪華游船、大型液化天然氣燃料動力船、船用清潔能源發動機等標準體系建設。
重點開展水下生產控制系統、水下專用作業裝備與設備、深海錨泊及動力定位控制系統、高效低排放大功率低速發動機關鍵零部件、船舶智能監控系統、船用液化天然氣等氣體燃料供應系統關鍵零部件等重點系統和設備及關鍵零部件標準制修訂。
同時,一些關鍵共性技術標準研制也提上議程。如《規劃》指出,要開展船體結構輕量化設計技術、船型優化節能技術、船舶推進裝置設計技術、減振降噪與舒適性技術、低溫防護及防冰除冰技術、船舶智能設計制造技術、水下安裝技術、海洋工程裝備海上試驗技術、降低船體摩擦阻力涂料、船用抗低溫新材料等標準研制。
海洋石油裝備標準的研究與制定在《規劃》有所體現,如開展海洋工程用特殊超大型起重設備標準、大型港口散料裝卸成套設備技術標準、海洋石油鉆采設備等海洋石油領域標準的研制。其中,重點研制海水淡化生產工藝、成套裝置及關鍵部件等技術標準;海洋能及海上風力發電裝置設計、制造技術標準;深遠海區域油氣資源開發裝備技術標準;深海生物采樣及海底礦產資源勘探裝備技術標準;全球綜合資源環境調查船等工藝技術標準;海洋環境觀測、監測儀器設備的設計、制造標準;潛水器、海底空間站、海洋監視/識別/預警裝置、深海通用基礎件等標準。建設海洋環境觀測、監測信息保障智能制造標準化示范平臺。
據了解,該《規劃》旨在落實《中國制造2025》的部署和要求,切實發揮標準化和質量工作對裝備制造業的引領和支撐作用,推進結構性改革尤其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產品產業邁向中高端,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其任務目標是到2020年,工業基礎、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等重點領域標準體系基本完善,質量安全標準與國際標準加快接軌,重點領域國際標準轉化率力爭達到90%以上,裝備制造業標準整體水平大幅提升,質量品牌建設機制基本形成,部分重點領域質量品牌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重點裝備質量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到2025年,系統配套、服務產業跨界融合的裝備制造業標準體系基本健全,企業質量發展內生動力持續增強,質量主體責任意識顯著提高,有力支撐《中國制造2025》的實施,標準和質量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大幅提升,打造一批“中國制造”金字品牌。
(來源:中國水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