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近日出臺《船舶配套產業能力提升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計劃》),旨在做大做強我國船舶配套業,實現我國船配業發展的自主可控。中國船舶工業經濟與市場研究中心主任包張靜對此表示,實現《計劃》目標存在一定的壓力和挑戰,但如果我們能充分抓住機遇,規避風險,我國船配業的跨越式發展是可以期待的。
國家近日出臺《船舶配套產業能力提升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計劃》),旨在做大做強我國船舶配套業,實現我國船配業發展的自主可控。中國船舶工業經濟與市場研究中心主任包張靜對此表示,實現《計劃》目標存在一定的壓力和挑戰,但如果我們能充分抓住機遇,規避風險,我國船配業的跨越式發展是可以期待的。
船舶配套具有種類龐雜、涉及面廣、高技術、高附加值等特征,是船舶工業綜合競爭力的重要體現。推進船舶配套自主化,對完善我國船舶工業體系,真正發揮船舶工業對國民經濟的帶動作用具有重要意義。提高船舶配套自主化率有利于提高我國船舶工業的國際競爭力,是我國船舶工業實現由大變強的關鍵。包張靜強調,當前,我國船配業發展的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自主創新能力依然薄弱,例如在主機領域,我國在自主品牌低速機方面仍然處于空白,中高速機雖然已研發出自主品牌產品,但產品體系尚不完善,還難以與國外先進產品匹敵;其次,缺乏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型企業,產業集中度相對較低,例如在輔機領域,我國支柱性龍頭企業不多,最大的輔機企業年產值只有十幾億元,大多數企業年產值僅為幾億元甚至更低;再次,關重件配套體系不完善,以低速機為例,雖然目前我國已實現部分關重件的自主化研發和生產,但多數配件需要進口;最后,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雖然近年來我國企業在部分船配產品制造領域獲得了一定的市場份額,但整個產業的綜合競爭力還不強,主要體現在產品質量、生產效率、售后服務能力、經營管理能力等與國外先進企業差距不小。《計劃》針對我國船配業的這些瓶頸問題,提出了提高船舶配套自主化率的發展目標,并設計出提升發展水平的具體路徑。
“根據《計劃》,到2020年,我國將建成較為完善的船用設備研發、設計制造和服務體系,關鍵船用設備設計制造能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全面掌握船舶動力、甲板機械、艙室設備、通導與智能系統及設備的核心技術,主要產品型譜完善,擁有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品牌產品;龍頭企業規模化、專業化發展,成為具有較強實力的船用設備系統集成供應商;配套能力顯著提升,散貨船、油船、集裝箱船三大主流船型本土化船用設備平均裝船率達到80%以上,高技術船舶本土化船用設備平均裝船率達到60%以上,船用設備關鍵零部件本土化配套率達到80%。”包張靜在描繪機遇的同時,也向我國船配業提出了今后的工作重點,他認為,目前,我國船配業現狀與《計劃》提出的目標還存在明顯差距,為切實推動《計劃》落地,我國船配業應重點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持續不斷地加強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提升我國船配業自主創新能力;二是積極開展質量品牌建設,完善配套產品體系;三是強化關鍵零部件基礎能力,提高關鍵設備和材料研制水平;四是提升智能制造和系統集成能力,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由提供設備向提供系統集成總承包服務轉變,由提供產品向提供整體解決方案轉變。
包張靜認為,面對《計劃》,我國船配企業應積極響應,從其提出的五大工程入手,加快推動供給側改革,具體可從4個方面搶抓機遇。首先,抓住當前國家大力推動國際產能合作的機遇,通過高層次的國際資本運作加快補足產業短板。企業可通過海外并購等方式,統籌國際技術、人才和品牌等資源,打造全球研發體系、營銷體系和售后服務體系。其次,關注新一代信息革命帶來的相關產業機遇。當前,“互聯網+”、智能制造、大數據等新技術發展給制造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船配企業一是可在部分環節嘗試智能制造,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二是可以利用大數據等技術,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提高對客戶需求、客戶關系管理、售后服務等的反應速度;三是和造船企業共同推進智能船舶等高端產品發展,實現產品轉型升級。再次,抓住相關政策紅利,加快產品創新和技術升級。相關企業應一方面充分利用“計劃”中加大船用設備研發支持力度以及相關財稅金融優惠政策帶來的利好;另一方面積極參與船用設備研制及示范應用項目,推動首臺套重大關鍵系統和設備的裝船和產業化。此外,我國船配企業應抓住當前綠色發展主題,促進產品向綠色節能方向升級。例如,加強對船舶尾氣處理裝置及壓載水處理系統等研制和市場開發,可以說,在船舶設備市場,誰把握了綠色細分市場,誰就掌握了未來。(來源:中國船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