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天堂网一区二区三区,欧美视频三区,亚洲视频一级片,国产精品久久网站,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午夜

2025-04-21 20:00 星期一 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船舶貿易條件下的我國造船業發展現狀 [發布時間]:2016-02-25

返回 打印

    我國船舶進出口價格比大體呈下降趨勢,其產品的技術含量和質量未能得到提高,使得我國船舶貿易條件逐年惡化。應重視技術研發投入,提高出口船舶產品附加值;優化船舶產業結構,搶占高端船型市場;加強產業鏈的戰略合作,提高船舶產業集中度;增加對船配產業的投入,打造完善的配套產業集群。
    自2012 至2013 年中國三大造船指標連續兩年榮登世界榜首之后,今年上半年,韓國成功實現逆襲,在全球新船訂單數量上位居世界第一,一舉擊敗日本和中國兩大競爭對手。盡管如此,中國仍依靠廉價勞動力優勢穩居世界造船大國之列。據海關統計,2014 年我國船舶出口額為237.8 億美元,同比下降14.1%,降至2009 年以來最低水平;進口額為12.5 億美元,同比下降37.1%;進出口總額為250.3 億美元,同比下降15.6%。雖然船舶貿易量與往年相比呈下降趨勢,但我國出口船舶在全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中的占比分別為84.8%、92.6% 和95.9%,說明我國船舶工業仍以外向型為主,生產制造的大量船舶用于出口滿足國際市場需求,金融危機不能改變中國船舶外向型、出口型的特點。但是,船舶出口量越大是否越有利于獲得貿易利益?為了更好地研究船舶貿易的利益分配問題,科學地衡量我國船舶出口相對于進口的盈利能力,本文引入“貿易條件”這一概念。
    中國船舶貿易條件分析
    貿易條件是衡量一國一定時期內出口商品可換回進口商品數量的能力,可用于衡量一定時期內一國出口相對于進口的盈利能力和貿易利益,反映該國對外貿易狀況。貿易條件一般以貿易條件指數表示,常用的貿易條件有3 種不同的形式:價格貿易條件、收入貿易條件和要素貿易條件,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衡量一國貿易所得。本文主要探討中國船舶的價格貿易條件,用價格貿易條件指數來衡量。價格貿易條件指數也稱“進出口比價指數”,是一定時期內一國出口商品價格指數與進口商品價格指數之比,若價格貿易條件指數大于1,則同等數量的出口商品換回更多進口商品,貿易條件改善;若價格貿易條件指數小于1,則貿易條件惡化。以船舶貿易為例,若船舶出口價格上升,進口價格下降,那么船舶進出口比價指數增加(即貿易條件指數增加),意味著出口同樣多的船舶可以換回到更多的進口船舶,本國貿易條件改善,此時船舶貿易對本國有利;反之,若出口船舶價格下跌,進口船舶價格上升,本國貿易條件惡化,貿易處于不利的地位。可見,貿易條件的實質是國際貿易利益的分割問題。
    中國歷年船舶出口價格與進口價格比值均小于1,且很少超過0.5,說明中國的船舶出口價格顯著低于進口價格,與出口價格相比進口價格一直在高位運行,說明我國在大量出口廉價船舶的同時,高價進口國外船舶。縱觀歷年中國船舶進出口價格比,其值均低于1,說明我國船舶出口產品的附加值低于進口產品的附加值。從發展趨勢看,船舶進出口價格比大體呈下降趨勢,說明與國際水平相比,中國的船舶產品技術含量和質量未能得到提高,中國船舶貿易條件逐年惡化。
    中國船舶貿易條件惡化的主要原因
    中國出口船舶附加值低價格貿易條件指數可以反映一國產品附加值的差別,進出口比價指數越高,則出口產品的附加值越高于進口產品。眾所周知船舶屬于技術密集型產品,對于船舶產業而言技術是關鍵,技術創新是船舶產業不斷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船舶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優勢來源。
    我國出口船舶附加值相對偏低,國際競爭力偏弱。由于缺乏高水平的技術、管理及創新能力,中國船舶產業依靠勞動力要素稟賦帶來的比較優勢,生產處于價值鏈低端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很難打造長遠的競爭優勢。表現在出口商品結構上,中國船舶行業的主要出口產品仍集中在附加值比較低的船型上,我國船舶出口額最大的是散貨船、油船和集裝箱船,三大主流船型的出口金額約占船舶總出口金額的70 - 80%,而豪華郵輪、大型集裝箱船等高附加值船型的建造能力有限。由于缺乏自主核心技術,我國船舶出口產品的附加值一直不高,出口船舶彈性大,一旦國際航運市場有所變化就會受到影響,出現船價下跌,出口量下降等狀況,影響船舶貿易條件和出口盈利能力。
    中國出口船舶質量不高。中國出口船舶沒有高水準的技術能力支撐,船舶附加值較低。但國內船企若能保證出口船舶質量,船舶貿易條件也未必惡化。但在國內市場上,尤其是船市火爆時不乏個體老板集資租用船臺造船的事例,但他們本身并非專業出身,對造船一竅不通,造船純粹為了短期盈利。他們在簽訂合同時不懂如何核算成本,為了眼前利益盲目接單簽訂低價位造船合同,而當合同價格低到一定程度,隨之而來的是設計、材料、裝配、焊接、工藝乃至整個造船流程的不規范。不少船廠甚至出現沒有圖紙就開始施工的情況,有的船廠沒有聘請正規的設計公司進行設計,隨意改動設計圖紙等,這種不負責任行為很容易導致船舶在后期建造過程中出現各方面的缺陷和問題。一些船企缺乏高級專業技術人員,部分驗船師隨意降低檢驗標準和船舶配備要求,對質量沒有嚴格把關。這些不具備造船條件或資質的造船廠為了追求短期經濟利益,忽視造船質量,隨意降低造船標準和規范,勢必造成船舶質量低下,這些有缺陷的低質量船舶進入國際市場將影響中國船舶行業的聲譽,降低中國建造的船舶的國際市場價格,進而導致中國船舶貿易條件惡化。
    中國船舶產業集中度較低。中國建造的船舶在國際市場上價格較低進而使貿易條件惡化的另一主要原因是產業集中度低。我國雖有上千家船舶出口企業,但是這些船企平均規模普遍較小,抗風險能力較弱,大部分只能生產同類低端船型,產品差異度較小,重復現象嚴重,容易導致結構性產能過剩與惡性競爭。由于中國船企自身規模小,低端船舶產品成為中國主流的出口船舶產品,這類產品價格彈性很大,一旦國際船舶市場波動船舶價格馬上發生變化。目前,中國尤其缺乏具備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大型造船企業,即使像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和中國船舶重工集團這樣的大型集團也未能有效地與上下游企業之間形成戰略聯盟,難以形成規模效應以降低建造成本。而大量中小型造船企業沒有在細分市場中實施差異化競爭,生產大量低附加值同質船舶,由此導致低端船舶重復建造的現象,造成國際市場同類產品供大于求,價格下跌,貿易條件惡化。
    船舶進口價格居高不下。從班蕾(2014)搜集的數據看,我國船舶進口價格相對于出口價格而言居高不下(雖然進口總量不大),主要原因是我國進口的多為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船型。國內船企技術條件有限造成高端船型產量不足,只能依靠進口來平衡國內需求。我國船舶進口企業多而分散,通常以一般貿易方式進口國外船舶,國內船舶建造企業的生產技術水平不高,不能設計建造出高科技、高附加值的船型,進而導致我國對高技術含量船型的進口高度依賴。這類進口船舶往往缺乏價格彈性,即使價格再高國內進口需求量也不會有太大變動,仍需保持一定的進口數量來滿足需要。船舶進口價格居高不下使船舶價格貿易條件指數分母增加,船舶貿易條件惡化,損壞國家貿易利益。
    改善中國船舶貿易條件的主要措施 
    盡管我國船舶產業發展迅速,但國際競爭力弱,產業結構不合理,為改善我國船舶貿易條件,筆者認為應采取以下措施。
    重視船舶技術研發投入。技術研發是影響船舶國際競爭力的根本要素之一。我國船舶出口自1996 年后便進入迅速發展階段,但貿易條件卻不斷惡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國船舶產業技術研發水平相對偏低,船舶技術研發投入嚴重不足。為提高我國船舶貿易條件,增加船舶貿易利益,我國造船企業應重視技術研發投入,加強對船舶投資項目的引導,引導資本流入推進技術改造的項目中去。首先鼓勵企業增加船舶技術研發經費的投入,保證企業有充裕的資金支持船舶新產品的開發、設計、人員培訓和管理等,形成一套完整的船舶技術創新體系;其次要鼓勵國內造船企業實行船舶制造和研發相結合的造船模式,推進造船企業與科研機構及高等院校相結合,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船舶產業研究開發體制;再次要鼓勵企業培養船舶自主設計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激勵企業進行新科研成果的試驗和推廣,加強對船舶科研成果和自主知識產權的保護,加快產品升級換代,不斷開發高技術、高附加值的新型船舶產品,降低對國外高端船舶的進口依賴。只有重視技術研發投入,提高出口船舶產品附加值,才能改善我國船舶貿易條件。
    重點優化船舶產業結構。中韓兩國主導著世界新船市場,兩國新接訂單總量之和約占全球新訂單的九成之多。盡管中韓兩國均為世界造船大國,但二者在訂單結構方面卻存在巨大差異:中國船企主要承接大量散貨船,而韓國船企的接單重點多為大型集裝箱船、海工船等高技術船舶。目前,韓國市場占有率最高的船舶產品是集裝箱船,其市場的占有率約為80%,而中國市場占有率最高的產品是散貨船,其市場占有率也為80%。兩國在接單船型上的區別證明兩國船舶產業結構的差異,也說明兩國造船技術水平的差距。為了優化船舶貿易條件,我國應著力優化船舶產業結構,加強高科技含量船舶的研究、設計和建造能力,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知識產權的船型,搶占高端船型國際市場。政府應重點優化船舶產業結構,鼓勵國內船企根據自身優勢生產高端船型,擺脫在國際市場上低價競爭的頑癥,提高船舶出口價格,優化船舶貿易條件。
    提高船舶產業集中度。船舶建造周期比較長,技術復雜,國際船舶市場上具有競爭優勢的多為大型船舶企業。2010 年世界排名前十位的造船廠中有7 家是韓國企業,他們的完工量占韓國造船總完工量的87%,說明船舶行業多采用寡頭壟斷的組織形式。目前,我國能夠建造萬噸級以上船舶的企業數量較多。中國船舶行業要改善貿易條件必須培養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船企,提高船舶產業集中度。企業方面,以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和中國船舶重工集團為例,應站在國際市場的高度做大做強,提高勞動生產效率。同時,應加強與上下游產業的協作,發揮產業集聚效應,讓整個產業鏈內的經濟主體在合作中實現共贏。政府方面,應通過鼓勵造船企業之間的兼并重組,鞏固大型船舶集團的主導地位,力求在國內形成幾家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品牌造船企業;政府還應積極推進大型骨干造船企業開展海外并購,在全球范圍內整合優勢資源;鼓勵上下游企業形成戰略聯盟,形成產業鏈整合,擴大高端產品制造能力。只有通過企業和政府兩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大型中國船企,才能有效提高勞動生產率,改善中國船舶行業的貿易條件。
    鼓勵發展船舶配套產業。競爭戰略之父邁克?波特提出,若一國某一產業的關聯產業或支撐產業具備較強的國際競爭力,那么該產業的發展也會被逐漸帶動起來,其競爭力也會在關聯產業和支撐產業的帶動下越來越強。目前,日韓船舶配套自給率都在90% 以上,而我國船舶配套自給率僅50% 左右,很多船用設備靠進口。國內自行研發設計的船用設備技術水平不夠高,市場認知度低。為了促進我國船配產業的健康發展,首先應該增加對船配產業的投入,擴大其生產規模,增強其生產能力,改變“重造船輕配套”的產業政策,加大引進外資的程度,通過合作促進我國船舶配套產業的發展;其次,增加船配產業的自主研發投入,實現大部分設備的本土化采購,打造相對完善的配套鏈條和產業集群,為我國船舶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支撐平臺。同時應大力引進和培養船配方面的專業技術人才,通過各種手段提高關鍵船配的國產化研制水平;在船板生產方面,加強對高強度級別和高規格船板的生產制造能力,通過與國外先進船板制造企業合作進行技術改造,縮小我國船板各質量指標與國外的差距。我國船舶行業國際競爭力提升離不開船舶配套產業及鋼鐵產業等相關產業的協調發展,促進我國船配產業的發展、提高船板制造能力,對實現我國由造船大國向造船強國的轉變,提升我國船舶市場競爭力和船舶貿易條件具有重大意義。(來源:楊嬋 周波 中國船舶報)

Copyright ? 2008 www.jjrw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主辦方:舟山市對外經濟貿易企業協會 技術支持:舟山三合商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