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舟山的船舶企業,尤其是幾家骨干船企,其設施、設備條件都相當不錯,和日韓先進的造船企業的硬件條件相比也不相上下,為何勞動效率、產量、利潤相差卻比較大,究其原因,是舟山的船舶企業軟實力不強。
何為軟實力呢?目前學術界普遍認可的基本觀點是,軟實力是相對于硬實力而言的實力體系,如果說企業硬實力是有形的、可見的物化因素,例如資本、技術、裝備、人力資源、土地、原材料等生產要素,那么,企業軟實力就是無形的、不可見的非物化因素,例如體現在企業組織模式、行為規范、價值理念、管理科學、創新能力、企業文化、品牌戰略、社會公信度、企業內外部環境和諧指數等這些構成影響企業發展長期性、基礎性和戰略性的諸多要素。軟實力是企業通過長期的培育發展,逐漸形成的一種潛移默化的實力。軟實力的形成與民族風格、社會風氣、道德精神、人的思想意識有關。
造船業的軟實力大致可分為宏觀與微觀兩方面。宏觀方面,是從國家、行業層面來分析,微觀方面是以一個地區或一個船企來分析。首先從宏觀來看,國家對船舶工業要有頂層設計、合理規劃,要用法律法規來促進企業發展,要在發展硬件設施同時著力提升軟實力。例如為軟實力的提升提供政策支持、財力支持等。行業協會要為船企軟實力提升提供服務指導。政府各有關部門要為企業軟實力的提高提供技術咨詢、上門服務等。尤其是像中國船舶社這種船舶專業技術和檢驗部門,要發揮技術主導作業,對國際規范的運用及時指導,對新制定的規范及時培訓,嚴格把好船舶入級關。在微觀方面,主要表現在個體上,比如船企、設計院、配套企業、關聯企業等。從世界成功的企業發展經驗來看,一個企業不僅要有強大的硬實力,還必須具備與之相匹配的軟實力。否則,硬實力將難以長久保持。我國管理學家、企業未來生存管理思想創立者鄧正紅先生說,“企業的軟實力強,硬實力弱,企業有希望興;企業的軟實力弱,硬實力強,企業就會逐步衰敗;企業軟實力弱,硬實力弱,企業將無法生存;只有軟實力和硬實力都強,企業才會基業長青。”由此可見軟實力的作用要大于硬實力。但是,軟實力的提高難度也大于硬實力。例如造船模式的轉變,能提高生產率,提高造船質量,但是人們往往習慣于原有的生產模式,不愿改變原有的組織形式、管理模式。對于許多自己采用或制定的標準,不愿在實際作業中認真履行,也不嚴格地規范自己的行為。對先進的造船理念不認真學習,積極推行,而是用“加班加點”的老辦法來應對生產進度。在設計、制造、裝配過程中不做過細的工作,造成質量下降、工期推遲等。有的企業在安全管理中,不按標準作業,出現種種安全事故,給生命財產造成重大損失。軟實力不強已嚴重制約了舟山船舶工業的發展。
如何要提高軟實力?一是要有決心和信心,二是要持之以恒。首先,要從轉變人的理念做起,抓好造船模式的轉變,形成有效的組織機構,認真實施各項標準,規范職工的行為。要做過細的工作,創品牌效應。其次,要對員工進行培訓,增強創新理念,提升業務能力,提高道德水準。再次,社會要形成良好的創新氛圍,要允許失敗,鼓勵成功。只有不斷提高員工的各項素質,忠誠為企業服務,時時處處為事業發展著想,企業才能不斷提高軟實力。最后,造船企業的發展要認真履行國家的產業政策。例如針對我國造船產能過剩問題,要壓縮低技術含量的船舶建造能力,發展高技術含量的船舶建造能力,船舶企業要認真抓好“工業化、信息化”二化融合工作,這是提高船企軟實力的有效措施。企業要按照工信部的實施意見,結合船企的實踐抓好軟實力提升工作。最近國務院出臺了“促進大數據發展綱要”,船舶企業要積極響應,抓好大數據實施的基礎工作,使本企業的數據真實、有效、完備。只有通過不斷努力,才能逐步提高企業的軟實力。舟山船企已經得到了加速提高軟實力的關鍵時刻,嚴酷的市場競爭現實,要求船舶企業下大力氣抓好軟實力建設,以適應船舶企業發展的要求。(傅智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