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工信部發布的《船舶行業規范條件》與建造出口船舶的企業關聯重大,因而引起了舟山船舶企業的高度重視。許多船舶企業將其作為入門的門檻對待,協會許多會員單位來電話詢問相關情況,現將筆者對其理解與同行作一交流。
工信部在中國船舶產能嚴重過剩的條件下,出臺《船舶行業規范條件》(以下稱《規范條件》),其目的是為了消除過剩產能,促進船舶行業轉型升級,提高生產集中度,從造船大國向造船強國邁進。工信部對此《規范條件》的出臺非常重視,首先向全國發出了征求意見稿(當時的名稱為《船舶行業準入條件》),11月4日發布了正式 《規范條件》,從正式稿來看,它與征求意見稿有許多不同之處。
一、《規范條件》新增加的內容
1、在體系認證方面,增加了按ISO50001或GB/23331《能源管理體系要求》建立能源管理體系并獲得第三方認證。這項認證要求,在征求意見稿中是沒有的。船舶企業原為四大認證,即安全生產標準化認證、質量體系認證、環境管理體系認證、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認證,現在增加了能源體系認證。一方面體現了節能降耗的重要性,同時也加重了企業認證的工作量。
2、在信息化管理和信息集成能力方面,增加了定量指標。企業資源計劃系統(ERP)普及率應達到80%以上,數字化設計工具普及率應達到85%以上,關鍵工藝流程數控化率應達到70%以上。同時增加了焊接自動化和半自動化率達到65%以上。這些技術指標定義及評估方法在原來的標準中表述不是很清楚。工信部最近答復,“隨著形勢的發展,我們將對CB/T3000等標準開展修訂工作。近期,我們組織專家對《規范條件》中規定的企業資源計劃系統普及率、數字化設計工具普及率、關鍵工藝流程數控化率、焊接自動化和半自動化率等4項指標進行了研究,提出了相關技術指標定義及評估方法,下一步將納入到相關標準修訂中”。所以船舶企業要關注相關標準的修訂,按定義和評估方法來衡量企業的狀況。
二、《規范條件》變化的內容
1、《規范條例》現規定:“企業應按AQ/T7008《造修船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基本要求》和相關規定要求,開展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工作,并通過安全生產標準化達標評審。近兩年內未發生重大安全責任事故。”而在征求意見稿中劃線部分的表述為:“并應取得安全生產標準化評審一級達標證書”。如果按此要求,地方船舶企業沒有一家能獲得一級達標證書,地方船企都得退出造船“白名單”,顯然有失公正,修改后更體系了公平、公正和市場化的理念。
2、某些指標的變化。造船綜合能耗每萬元產值增加值,原來規定不高于0.25噸標準煤,現減為不高于0.20噸,萬元產值增加值能耗要求提高了,充分體現了節能降耗、力爭環保造船的重要性。
船舶下水前舾裝工程完整率從原來不低于85%減為80%,減輕了預舾裝的要求。
具有省級及以上部門認定的企業技術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等研發機構,年度研發經費投入不低于主營業務收入由征求意見稿的3%減少至正式稿中2%。體現了對目前船企困難的理解和支持,這樣,投入研發經費相對少一點。
刪去了社會責任等新概念。以船企日常在做的守法、納稅、用工按《勞動合同法》來規范。
總之,從征求意見稿到正式稿,更體現了市場化和企業自覺理性行為,更貼近目前經濟改革的形勢。
三、談談舟山船企如何做“白名單”申審工作的看法。
筆者認為,企業必須根據自身條件,量力而行,穩步提升企業能力。首先要熟悉《規范條件》,《規范條件》由硬件部分按CB/T3000要求(包括修改后)。軟件部分是兩大塊,一塊是現代化管理,其中包括現代造船模式及信息化管理。另一塊是五大認證和一個中心。船舶企業在此軟、硬件支撐下,形成了企業造船能力,這種能力的計算與評估按照CB/T4335《船舶建造技術水平評估方法》執行。目前舟山的船企基本狀況,一類是基本達到《規范要求》,只欠缺能源體系認證和信息化能力一些參數的企業,如金海重工、揚帆、歐華等可在一年左右時間,通過能源體系認證、萬元產值能耗測算及信息化測算,達到規范的要求。對于安全生產標準化認證,我市船企參用的標準是《浙江省造修船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基本要求》,如果可以等效代替AQ/T7008-2013標準,就可以省掉安全生產標準化認證。如果不能等效采用,還需要安全生產標準化認證。另一類船企,對照《規范要求》存有一定欠缺,但經過自身努力,即能達到要求,如正和、增洲船企可在兩年左右完成申評。其它船企通過努力也達不到要求的,只能走兼并、重組和退出之路,或改造國內小船。
傅 智 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