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發布《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專項行動計劃(2013~2018年)》
9月5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發布《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專項行動計劃(2013~2018年)》(以下簡稱專項行動計劃),明確提出到2018年我國“兩化”融合發展水平指數要達到82(80以上表示達到“兩化”深度融合標準),并提出企業“兩化”融合管理體系得到全面推廣、傳統行業“兩化”融合水平整體提升、信息技術支撐服務能力顯著提高等多項總體目標。業內人士認為,“兩化”深度融合是船舶行業加快結構調整、促進轉型升級、大力推行精益造船和綠色造船的重要手段,對于提高船企的生產效率,進一步提升造船總裝化、管理精細化和信息集成化水平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據了解,為實現“兩化”融合總體目標,專項行動計劃將秉承“市場導向、改革引領,產業互動、協調發展,多方參與、協力推進”的基本原則,開展企業“兩化”融合管理體系標準建設和推廣行動、企業“兩化”深度融合示范推廣行動、中小企業“兩化”融合能力提升行動、電子商務和物流信息化集成創新行動、重點領域智能化水平提升行動、智能制造生產模式培育行動、互聯網與工業融合創新行動、信息產業支撐服務能力提升行動等八大專項行動。其中,電子商務和物流信息化集成創新、智能化水平提升和智能制造生產模式培育是此次專項行動的重點內容。
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副秘書長聶麗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務院此前出臺的《船舶工業加快結構調整促進轉型升級實施方案(2013~2015年)》,以及工信部正在公示的《船舶行業準入條件(征求意見稿)》都對船舶行業加強信息化建設、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出了明確要求,再加上更加細化、具體的專項行動計劃,這一系列政策無疑對促進我國船舶行業的信息化建設以及現代造船模式的建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聶麗娟認為,信息化貫穿于造船的全過程,無論是經營、采購、設計、建造、售后服務還是工程管理、成本管理、質量管理等企業管理都離不開信息化。當前,我國船企中處于深度融合階段的企業比例僅為20%,而65%的企業尚處于“兩化”融合的起步階段。對于深受國際金融危機滯后效應影響的船舶企業來說,如何在船市持續低迷、產能嚴重過剩、人工成本壓力劇增的環境下,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水平、技術管理能力和智能化建造實力,真正實現降本增效,已經成為我國船企逆境求生的迫切需要。因此,“兩化”深度融合不僅是信息時代的發展趨勢,也是船企提升競爭力、逆勢圖強的必然選擇。還有專家認為,船舶行業應該按“先數據化”、“先標準化”、“先自動化”的原則推動信息化建設,循序漸進、有條不紊地實現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的終極目標。
據介紹,近年來,以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和廣州廣船國際股份有限公司為代表的一大批船舶骨干企業已經率先垂范,在“兩化”深度融合方面取得了廣泛的成果。而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已于去年發布《造船業“兩化”融合發展水平評估報告》,對我國船舶行業的“兩化”融合總體水平和關鍵環節作了深入、系統的分析,并對造船業推進“兩化”深度融合提出了指導性意見。專家提出,未來,船舶行業要在政府有關部門的指導下,深度推進“兩化”融合,并在此基礎上深入挖掘船舶企業的潛能,促進船舶行業實現全面轉型升級。(來源:中國船舶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