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更準確反映全球化時代國際貿易現狀,經合組織與世貿組織經過多年合作,于1月16日在巴黎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推出了全球貿易測算新方法――“附加值貿易測算法”。采用這一方法有助于重新認識我國的大規模貿易順差,也有助于我國船舶工業認清并擺正在全球產業鏈所處的位置,以實現造船強國的夢想。
新方法產生于全球化背景
附加值貿易測算法是在全球化時代的國際貿易形勢下產生的,眾所周知,當今世界上許多產品不再是只在一國一地生產,而是分散在世界各地生產,要經過全球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才能夠完成整個產品。根據這一現實,改變僅以統計各經濟體的進出口賬面數據的傳統貿易統計方法,以單個產品在全球生產鏈上不同經濟體產生的附加值的基礎進行貿易統計,便產生了附加值貿易測算法。這種統計方法有助于人們更好地理解全球產業鏈的概念,以及理解一個國家在國際產業鏈所處的貿易地位。
在國際貿易中,“附加值”是指一件產品由于勞動力補償、關稅或利潤等原因而產生高于原價值的新價值。用W表示某產品的附加值,V表示某產品原值,V1表示某產品的現值,W=V1-V。例如,德國向我國出口價值為1000萬美元的船用柴油機,中國的某船舶企業將此船用柴油機安裝在出口船舶上,以1100萬美元的價格再出口到希臘,如果按照傳統的國際貿易統計方法計算,中國對希臘產生1100萬美元的貿易順差,但這樣未反映德國和希臘之間的間接貿易關系。而按附加值貿易統計法計算,德國對希臘產生了1000萬美元的貿易順差,中國對希臘只產生100萬美元的貿易順差。這樣一計算就能清楚反映出貿易順差的組成,德國占了大頭,中國只占了一小頭。
我國“順差大國”帽子或被摘掉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一些工業制成品在生產過程中會多次進出各國的海關,但是這已不再是原有意義上的出口和進口。傳統的國際貿易統計方法是基于出口產品的價值,都是由出口國創造的概念,即該產品生產是該國獨立完成的。例如皮鞋出口,其皮革、輔料、加工等整個產業鏈都是在一國完成的。在目前的形勢,產品生產已國際化,充分利用各國的優勢,多國生產的零部件,在某一國家組裝成最終產品,這種傳統的統計方法已不能準確反映全球化生產的現實,需要改變。同時傳統的統計方法只測算總貿易流量,而無法準確反映生產鏈全過程,很難計算出其他國家對產品生產作出的貢獻,容易導致商品的原產地被曲解,產品出口方貿易額被高估。新方法通過進出口產品的附加值,更全面地反映出各方在產品形成的過程中作出貢獻的大小,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全球產業鏈的構成。
另外,我國的商品出口總額,涵蓋國有、民營、外資等企業生產的產品,用傳統的統計法計算,我國成了“順差大國”。實際上我國出口額中多達6成來自外商投股企業。例如2009年,我國對美國有1400多億美元的貿易順差,其中約有76%是由外貿企業產生的,而在這些外資企業中美國在華投資的企業占絕大部分。根據新方法計算,由外資獲得的價值將從中國貿易順差中剔除。
用附加值來測算國際貿易金額,有助于各國重新評估貿易失衡問題是一項有益的嘗試。但距實際應用可能還有一段距離,如果應用了,也只能是一個計算工具作貿易政策的制定與談判中起到參考作用。
認清我國船舶工業地位以利發展
按附加值貿易測算法,2012年,我國船舶出口達到近400億美元的總額將大打折扣(為計算方便取400億美元整數)。因為我國的船舶出口主要以加工貿易方式進行。近年來,國產船舶配套設備的裝船率最低約為25%,最高約為60%,平均值為42.5%,進口船配設備所占比例最低約為40%,最高約為75%,平均值57.5%。以此計算,400億美元的船舶出口額中進口設備總額為230億美元,剩余的170億美元是船體等其它部分的出口額。后者絕大部分是勞動力密集的加工環節所創造的價值。我國目前的造船尚處于“造船殼、配管系、裝設備、涂油漆”等勞動密集型環節,處于全球船舶工業產業鏈的中低端。
目前,出口商品缺乏核心技術,缺少自主品牌,仍是包括船舶企業在內的不少國內企業的致命弱點,通過附加值貿易測算法,可以看到中國船舶工業的弱點,要成為造船強國不光是造船量的大小,主要是核心技術和品牌效應,發展船舶工業任重而道遠。
舟山市出口船舶預警點
傅 智 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