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國定,浙江金鷹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1988年以來,先后被授予“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優秀經營管理者”、“全國勞動模范”、“全國麻紡織行業突出貢獻優秀楷模”、“改革開放40年紡織行業突出貢獻人物”等榮譽。
改革開放以來,地處海島的金鷹公司,在交通、水電能源、信息、資源等諸多方面都處于劣勢的困難條件下,傅國定這位海島紡織工業的拓荒者,幾十年來帶領金鷹人臥薪嘗膽、殫精竭慮、腳踏實地、苦心獨創,以超前的思路成功開創了國內獨樹一幟的金鷹特色――紡機成套設備研制與紡織試驗基地建設并駕齊驅,紡機制造與紡織工藝實踐緊密結合、交融互動、同步發展提高,形成為國內外客戶提供麻、絹紡成套設備及工藝技術培訓等全方位配套服務的獨特專業技術優勢,他書就了中國麻、絹紡織工業發展的諸多奇跡,為我國麻類和絹紡機械裝備的持續研發創新,推動技術進步、推動產業提檔升級的健康發展譜寫了新的篇章。
一、苦心獨創 營造金鷹特色優勢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歷史性重大選擇,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上來,思想大解放的震憾,激發了時任定海紡織機械廠黨支部書記傅國定對商品經濟的深沉思考。在當時整個社會思想準備不足的情況下,他率先沖破劃地為牢的束縛,從夾縫中尋求企業生存空間。
傅國定帶領的金鷹人在1982年成功開發了苧麻制條紡紗成套裝備,隨后,國內苧麻紡織廠紛紛趕至舟山訂購苧麻紡機裝備,當時全國每100臺苧麻紡機中,就有80余臺是由定海紡機廠制造的,到1989年,他們的苧麻紡機在全國的市場占有率高達80%以上。
傅國定手里抓住紡機,眼里又盯上了紡織。他知道,跨行生產經營在當時被斥之為“離經叛道”,但對市場來說,恰似一座山的陽面和陰面,被他用創新的改革精神打通“隧道”。 1983年,他用自制成套設備紡制的麻條、麻紗成功銷往國內外市場,訂貨商絡繹不絕,麻紡織產品質量領先于國內同類產品。形成了紡機制造和紡織工藝緊密結合、交融互動、相互促進提高的經營特色,使二者融會貫通、相得益彰、優勢凸現,為金鷹的騰飛插上了有力的翅膀。1990年7月,原中國紡織工業部部長吳文英視察金鷹,寫下了“紡織制造與紡織工藝結合,穩步發展顯金鷹特色”的題詞。傅國定很自信地說:“也許我有較多參于市場競爭的模式,但只有這個模式最適合金鷹。”
1989年,滿心希望的傅國定正在籌劃到海南合作開發苧麻新設備,哪知那年夏天一過,由于西方國家對我國實行經濟制裁,紡織品出口一落千丈,跌勢最慘的包括以出口為主的苧麻紡織品。成也苧麻,敗也苧麻,傅國定被拋入驟然而至的浪谷之中,但是這位從改革中成熟起來的企業家沒有灰心喪氣,他堅信企業唯一的出路還是改革創新,海邊長大的傅國定,看慣了潮起潮落,此刻卻在醞釀產品轉型。因為他懂得經濟發展有個周期性規律,總是波浪式發展,螺旋式前進。他潛心于市場調研,把新產品開發的目標落在了當時不算景氣的絹紡產業上來,決定以開發絹紡機械成套設備作為企業二次創業的既定目標。他精心選拔點將調集研發人才進行絹紡機械系列設備的設計研發,他排定每種機型的公關時間表,經過兩年多臥薪嘗膽之后,終于迎來了1992年那個明媚的春天,鄧小平同志的南巡講話。此時金鷹公司正好完成了絹紡機械開發的系列配套,廠內絹紡生產流水線也調試到優質高產的水準。傅國定憑著厚積久蓄優勢搶先占據了市場競爭的制高點,使公司1993年的經營業績和各項經濟指標刷新了建廠27年來的最好水平,躍居由當時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中國五百家最大機械工業企業行列中的第183位。
1995年,針對絹紡行業積壓成災的絹紡下腳料“落綿”,傅國定實施綜合開發工程,經過技術攻關,他們把歷年來大量滯銷積壓的每噸不到2萬元的落綿下腳料,進行了有效、合理、高值開發,開創了絹紡歷史上廉價落綿加工成售價20多萬元的精品絹絲的先河,使產品附加值提升10倍以上,為國內同行企業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提供了成功的經驗,又為充分利用寶貴緊缺的絹紡原料,緩解資源緊缺矛盾作出了示范。
金鷹承擔的國家首期雙加工程“絹麻紡新技術工藝裝備消化、吸收、開發項目”通過借鑒日本等國外先進技術于1999年取得成功,與傳統工藝相比,絹紡新工藝裝備自動化程度明顯提高,勞動強度減輕,安全生產系數提高,用工比原來減少一半,粉塵大量減少,勞動環境得到顯著改善。更為神奇的是,新型工藝設備用普通原材料即可紡制210n/2―300n/2優質高支的國際極品級絹絲,而原來的工藝設備必須用最好的原材料,生產成本因此大大降低,這一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跨越性技術突破,代表了國內乃至國際絹紡產業新技術發展方向。
短短幾年內,傅國定用自制成套設備,以最快的速度、最少的投資,建立起全國最大規模的絹紡廠及與之配套的織造、煉染、制衣的一條龍生產線,創造出同行中最好的經濟效益,到2003年,金鷹擁有60000錠規模的絹紡生產能力,占全國實際開臺能力的18%左右,成為全國同行業中生產規模最大、市場占有率最高、經濟效益最好的企業。并先后兼并重組中國絹紡龍頭企業――嘉興絹紡廠,我國西南地區最大絹紡企業――綿陽絹紡廠,新疆最大毛紡企業――伊犁毛紡織廠等國有大中型企業,為解決當地就業崗位,安置下崗職工,減輕地方財政負擔,減輕地方政府壓力,維護社會穩定,推動地方經濟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二、提檔升級 攻堅克難麻紡事業
1994年,經過多方考察和調研,傅國定用自制研發設備建立了我國長江以南第一家亞麻紡織企業,一舉打破亞麻產業歷史沿革的傳統布局,并成為金鷹公司亞麻成套技術裝備和亞麻紡織技術的研發基地。此前,中國國內上好地道的原料生產出來的紡織品終因機械設備等方面諸多綜合原因,而在國際市場上失去了競爭力,而俄羅斯等歐洲國家的紡機設備一直占有中國亞麻市場四分之三以上份額,看著每一臺來自歐洲的紡機裝備以及令人咋舌的價格,用新型紡機國產化武裝發展我國亞麻紡織產業成為傅國定夢寐以求的愿望。1996年10月,在國際紡機展覽會上,金鷹研發的新型亞麻細紗機完勝俄羅斯亞麻細紗機,并進入了歐洲市場。
從1994以來,金鷹開發的亞麻成套設備投入市場至今,國內90%的亞麻新建企業和進行技術改造的老企業都使用金鷹產品,為國家節約了大量外匯支出。同時經消化、吸收、研制的國際先進水平的成套亞麻、黃麻、劍麻、大麻紡織技術裝備大量出口到波蘭、俄羅斯、白俄羅斯、印度、孟加拉國、巴基斯坦等國外市場。
1999年6月,由中國紡機工業協會牽頭,傅國定一舉買斷擁有160余年歷史的世界紡機制造著名企業英國麥凱公司的亞麻、大麻、黃麻、苧麻、劍麻紡機產品制造全部技術及專利、商標、冠名權等知識產權,這不僅使處于世界尖端地位的麥凱產品技術移植到金鷹生根開花,為金鷹和麥凱技術合爐融匯,研制開發世界一流麻類成套機械裝備注入了活力,對我國麻紡織業利用國際先進技術裝備進行低成本技術改造、提高麻紡工業技術裝備整體水平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使我國相當一部分亞麻紡織的專用技術裝備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而且性價比優勢凸出,有力地推動了我國亞麻紡織產品質量、品位提升,加快了我國從亞麻生產大國向強國轉變的步伐,并創造了一個價位更貼近用戶的嶄新的麻類機械系列產品。
隨著金鷹新型亞麻成套紡機裝備的開發,并建立起了全面配套、完善的紡織生產、實驗、培訓基地,使我國亞麻產業區域分布從原來只集中在我國東北地區拓展到浙江、江蘇、山東、安徽、湖北、廣東、新疆、四川、云南等地延伸,亞麻紡織企業如雨后春筍遍布全國各地,有力地推動了我國亞麻紡織產業較快、健康發展。
不斷做實做強做大紡織主導產業是傅國定董事長四十多年來未曾動搖的創業目標,隨著公司亞麻紡織規模的不斷擴大,亞麻原料大部分需要從國外進口的局面深深困擾了他,而他了解我國的新疆地區是種植亞麻的最好地方。于是他毅然提出實施西部開發戰略,從2000年開始先后在新疆、鞏留、昭蘇,奇臺、塔城、阿克蘇等地建立了亞麻原料培育、種植加工基地,形成了8個亞麻原料基地和3家亞麻紡紗企業,不僅延伸了亞麻產業鏈,當時達到年產一萬余噸亞麻原料的生產規模,為西部地區解決了一萬余名的閑置勞動力。
2002年5月,中央政治局委員、新疆自治區黨委書記王樂泉視察金鷹在伊犁鞏留原料基地企業時題詞“東西聯手、優勢互補”。2005年6月,國家紡織總會杜鈺洲會長在新疆視察了金鷹伊犁亞麻紡織廠等幾家企業時題詞:“開發大西北,金鷹立新功”。2006年金鷹亞麻紡規模達到國內生產能力的11%,紗產量突破10000噸,2007年“金鷹”亞麻紗被評為中國名牌產品,“金鷹”商標被評為中國弛名商標。
三、眾志成城 共創社會和諧
長期以來,傅國定求賢若渴,唯才是舉,并在人才開發中不惜巨資,于1985年創辦了三年制機械與紡織專業的技術學校一所。幾十年來,教學質量在省機械系統職教檢查中名列前茅,數名學生在參加歷次全省、全國青工機械操作技術大賽中獲得全省第一、全國第二的名次。至今已培養了3000余名紡機與紡織專業理論知識與實踐融會貫通的技術人員,涌現出一批又一批“技術尖子”、“革新能手”。并使舟山市內其它相關機械制造企業也獲得了近1000名金鷹技校培養的實用人才,為這些企業的發展起了技術與管理方面的突出作用。多年來,金鷹已有三位同志獲得了“全國紡織系統勞模”、兩位同志獲得了“全國勞動模范”稱號。這些勞模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起了示范和引領的作用。
在紡織行業跌宕起伏、市場嚴峻的困難形勢下,傅國定同志迎難而上,以市場的鍛煉和錘煉永不停息地冼煉自己。多年來,他從不忘記自己身上肩負的社會責任,積極投身社會“光彩事業”,并購重組破產企業,解決下崗職工再就業,減輕政府壓力,實施西部開發,推動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為建設和諧新社會,竭盡全力,傾注了大量心血。早從1986年起傅國定先后并購了瀕臨倒閉的舟山柴油機廠、 舟山動力機械廠、舟山機械廠、舟山服裝廠等舟山六家企業和浙江嘉興絹紡廠、四川綿陽絹紡廠、新疆伊犁毛紡廠、河北張家口棉紡織廠等省內外國有大、中型紡織企業,使這些企業起死回生,為政府和社會減輕了壓力,解決了大批職工再就業,惠及四方。
傅國定作為傳統產業的探索者、改革者和奮進者,牢記紡織人的使命,始終把國家的發展和企業的做大做強緊密聯系,把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置于首位,為國家為行業為地方的發展竭盡才智與力量。他常說:口里吐出金子,不如做出個樣子。他始終以高尚情操、實干作風、正直行為、廉潔奉公來展示人格力量,以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高風亮節影響企業領導干部,使企業始終堅持“誠心為本、創新為魂、矢志奉獻、追求卓越”的金鷹精神。他以勇于改革創新迎難而上的干勁,勇于否定自我超越自我的韌勁,勇于挑起重擔不斷爭先的拼勁,在舟山這片熱土上創造了令人敬佩的業績。在五十余年艱苦創業進程中,他顧大家、舍小家,處處以身作則,帶領全體員工在紡織事業的潮起潮落中,嘔心瀝血,可以這樣說金鷹的紡織發展之路傾注了傅國定畢生的精力和全部的心血,他以一輩子專做一件事的堅韌在中國紡織事業發展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金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