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球航運市場持續低迷,船企普遍陷入接單難、交付難的困境。在此大背景下,舟山中遠船務以“四特”傳統為指引,逆勢奮進,不斷拼搏,生產經營取得長足進步。
2017年,新年伊始,捷報頻傳。1月3日正午,FPSO項目成功開航。同日,二號152K穿梭油輪(N686)順利完成為期18天的試航任務,凱旋歸來。
N686項目是舟山中遠船務與挪威庫娜森集團的第二次合作,是為“KNOT”公司建造的第二艘穿梭油輪。項目總長276.3米,型寬46米,型深24.3米,服務航速14.5節,入級DNV-GL船級社。
該輪設備設施先進,主推進系統裝備了可調距漿,為保證在不同海況下的定位系統(DP2)要求,該輪首尾部還裝有5個側向推進器和全回轉可伸縮推進器,能滿足在巴西海域及北海區域的運營、作業要求。作為1#船的姊妹船,項目建造過程中的每一個節點推進都備受關注,建造方及船東都滿懷期待。
該輪成功試航,進入意見掃尾和交船準備階段,為舟山中遠船務繼續鞏固油輪建造實力,持續開拓國際油輪市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相較首制船,在技術進步和項目管理方面,該輪改進顯著,亮點頗多,分述如下:
設計優化方面,在設計初始階段,項目組就高度重視對首制船(N574)建造過程中存在的設計缺陷或不足及船東意見的消化、吸收和整理工作。收集匯總各生產部門的設計優化方案共835項,進行優化改進806項,意見改進率達96.5%,實現了生產設計的大幅優化,極大的減少了后期設計修改量,更有利于生產開展,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建造周期得以縮短。以NCR和試航意見為例,首制船的NCR和試航意見分別為2046項、1220項,而二號船分別減少了40%和43%,設計優化直接帶來了生產效益提升。
成本控制方面,結合首制船設備調試經驗,吃透技術協議,不斷優化廠商名錄,對設備供應商的技術服務要求更加明確,及時淘汰技術服務不過關的電梯、吊車、CAT7電纜等設備供應商,優化設備選型,提升技術服務,減少后期修改,提高生產效率;實現了鋼板、型材、管材、電纜等原材料的POR批次優化下發,有效提高了材料利用率,減少了庫存物資;調整關鍵設備的采購周期,有效控制了倉儲成本,設備采購更加科學。通過綜合實施以上舉措,最終實現N686項目設備及材料成本相較首制船下降幅度逾10%,帶來巨大的經濟收益。
項目管理方面,項目組結合首制船的建造經驗,牽頭組織各生產工區,提前對所有工程節點進行策劃,并優化改進,編制項目重難點策劃12項,根據生產計劃有序組織生產。項目推進過程中,各生產階段的重難點均有應對之策,生產過程控制順暢自然。以單元管排制作為例,積極吸取首制船的經驗教訓,結合111K原油/成品油輪建造經驗,由項目組牽頭組織,提早做好場地規劃,列明單元管件制作計劃,及早準備。項目下水前,管排單元制作及吊裝已全部到位。這一策劃方案的實施使得甲板面的施工周期縮短近2個月,極大的減輕了下水后的施工強度,節約了吊車資源,解放了勞動力。
工藝改進方面,結合分段特性,在PSPC保護上大膽創新,通過科學論證,將16個總組段共計32個雙層底分段,通過工藝優化,實現了總段進涂,沖砂油漆的施工工藝改進,減少了合攏縫油漆破損,將手工補涂改為氣動噴涂,提升了涂裝效率。
積極探索快速搭載。與設計及時溝通,優化總組搭載工藝,取消C型總組段臨時支撐管安裝,減輕了后期搭載工作量,有效降低了人工成本。結合生產實際,采用散吊、總組相結合的搭載方式,有效縮短了建造周期,相較首制船,搭載周期縮短了47天。減少塢內周期,提高船塢使用效率,為企業贏得更多的資源先機,創造了生產效益。
2015年7月22日,N686項目正式開工;2015年12月16日,項目鋪底;2016年7月4號,項目下水。
2017年1月12日,舟山中遠船務為152K穿梭油輪二號船(N686)舉行隆重的命名儀式。在萬眾矚目下,教母送上了深深祝福,并命名該輪為“ANNA KNUTSEN”,項目正式進入交付倒計時。
上述成績的取得,得益于項目組的統籌規劃,更離不開全體建造人員、項目管理人員的精誠合作和施工人員的有效執行。
李嵐清為東南大學題寫的校訓“止于至善”(Commitment to Excellence)靜靜的矗立在古樹參天的校園內,對更高、更強、更完美的不懈追求其實就是當下熱議的“工匠精神”的具體表現。(舟山中遠 楊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