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造船速報報道,中國船企在2011年新船訂單量占全球29.2%,遠低于韓國的47.2%,退居第二位。中商情報網監測數據顯示,2012年上半年中國船企新船訂單量為854萬載重噸,同比下降60%;手持船舶訂單量為1.28億載重噸,同比下降35%。
據統計,截至2012年6月,全國規模以上船舶工業企業共有1630家,其主營業務收入3428億元,同比增長2.3%,其中,造船業為2572億元,同比下降2.4%。實現利潤總額177億元,同比下降23.9%,其中,造船業利潤為147億元,同比下降28.5%。
造船業成本由鋼材、機電設備、人力工資三塊構成,中國造船的主要競爭力在于人力成本。但由于管理效率低,人力成本優勢并沒有轉換成市場競爭優勢。
據專家評估,中國船廠的人力成本只有日韓的20%-30%,21世紀網調查,船廠工人的年工資在6萬人民幣左右,可推算出韓國和日本工人年收入在30萬元人民幣以上。
據浙江一家私人船企內部人士介紹,由于管理效率很低,圖紙的錯誤率很高,所以窩工、等工、待料時間很長。一年完工40艘左右、100萬載重噸的船廠,在日本只需要1500~2000名工人,而他們要5000多人,僅工資一年就要發掉3億元,人力成本的優勢就不明顯了。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中國的主要船型是散裝船,價格低,技術落后,目前全球產能過剩、需求不足,船舶需求結構出現了明顯變化,散貨船等常規船型需求乏力,對高技術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需求相對旺盛。”在一季度的訂單中,中國涉及的主要船型為散貨船和燃料供給船,并未有其他船型。而韓國造船企業獲得了鉆井船、FPSO等海洋裝置以及LNG船、成品油船、海洋支援船等,均為高附加值船舶訂單。專家認為,船廠應向日韓學習先進的技術,提高運營效率,同時政府要適當給予寬松的信貸政策,引導企業兼并并購,淘汰落后產能,實現產業的升級。 來源:國際船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