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舟山又出現了用工荒。人力資源市場招工的企業多,求職的人員少,尤其是外來求職的人更少,許多企業苦于招工不足。比如,剛剛接到2000萬美金訂單的浙江金鷹股份有限公司,今年的業務已接到了9月份,但因為招工困難,機器開臺數遠遠不足。能否破解用工荒,直接關系到企業生產經營的順利開展。
為了應對用工荒,各家企業普遍提高了農民工薪水及福利待遇,比如,舟山弘生紡織有限公司為了留住擋車工,企業去年人均月薪2000元至2500元,今年又每人增加300元,一些老職工甚至能拿到4000元左右月薪,同時企業還給職工提供住宿、就餐補助和回鄉金。優待員工,當然有利于促進勞資關系和諧和新居民的安居樂業。然而,工資福利的水漲船高卻未能成為破解用工荒的靈丹妙藥,招工難問題依然普遍存在。
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今年的用工荒已非沿海地區的獨特現象,而呈現出蔓延趨勢,連歷來大量輸出勞動力的中西部地區,也加入了“鬧荒”行列,千方百計挽留外出務工的家鄉人。據2月14日《參考消息》報道,春節過后中國很多大城市的勞務市場都出現了“招工難”,南京安德門民工就業市場提供了兩萬個就業崗位,但僅有一千多農民工上崗。各地紛紛爭搶農民工,上海的企業派出了400輛大巴車從安徽、河南和湖北接應工人。在這種競爭態勢下,不加薪肯定留不住人,但加薪也未必引得進人。
對企業來說,加薪引人這個老辦法總會碰到經營成本的 “天花板”,而沿海地區的企業最終難以避免留不住人的尷尬。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東西部的收入差距已經縮小,2009年到東部地區打工的收入只比在西部打工平均多出5%,而在5年前,這個數字是15%。在家門口能賺到同樣的錢,更多的農民工將不再選擇背井離鄉。破解用工荒,真的要有新辦法。
面對用工荒,轉型升級才是企業的唯一出路。舟山西峰水產有限公司以往生產旺季要300多名員工,現在卻只需100多人,奧秘就在于以機械化代替人工化,用10臺加工魷魚的剝皮機化解了招工難問題。僅僅裝備幾臺機器就可以使一家水產加工企業擺脫用工荒,這充分說明了一個道理:誰在科技創新上領先一步,誰就能率先擺脫用工荒。
勞動密集型產業由發達國家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由沿海發達地區轉移到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是大勢所趨。舟山愈演愈烈的用工荒已昭示 “人口紅利”時代已逐漸走入窮途末路,在全市推進海洋綜合開發試驗區建設的大發展熱潮中,企業面臨著不進則退的嚴峻挑戰,固守勞動密集型落后產能最終難免在用工荒的泥潭中越陷越深,惟有加快轉型升級才能變挑戰為機遇。(炎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