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上午,浙江(舟山)―中國科學院海洋科技成果對接活動在舟山舉行開幕式,24項院地科技合作共建平臺、項目簽約,其中21項的地方簽約單位處在舟山。
浙江(舟山)―中國科學院海洋科技成果對接活動,由浙江省科技廳、中科院院地合作局、中科院上海分院、舟山市委、市政府共同主辦。根據中國科學院、浙江省、舟山市三方《關于共同推進舟山海洋經濟發展的合作協議》精神,充分利用中科院系統科技資源,通過在海洋工程裝備、海洋農業、海洋生物與資環、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科技成果對接和交流,將一批技術含量高、產業化前景好的項目引進地方,使科技成果盡可能快地轉化為生產力,進一步搭建浙江省與中科院、舟山市與中科院的全面合作之“橋”。
來自中科院系統30家科研院所的80名專家,全省各地市科技局有關負責人、市屬有關部門負責人和杭、寧、溫、臺100多家省內企業的代表參加了對接活動。
開幕式上,中科院環境與健康重點實驗室舟山海洋環境與健康研究基地等24項院地科技合作共建平臺、項目,現場進行簽約,除來自寧波和溫州的三家簽約單位,多數地方簽約單位位于舟山。
活動期間,分別舉行海洋農業海洋生物與資環科技成果對接會、海洋工程裝備新材料及新能源科技成果對接會、院士報告會、合作對接信息反饋總結會、科技特派員對接交流會等多項活動。中科院有關院所將對一些最新、最近可轉化轉移的科技成果進行推介。
據了解,2009年,浙江省引進中科院400個成果實現產業化,省院互派300名科技特派員,實現產業化成果銷售收入200億元。今年3月,中科院、浙江省政府與舟山市政府簽訂了《關于共同推進舟山海洋經濟發展的合作協議》,將在“十二五”期間,圍繞舟山市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需求,開展40個以上重大轉移轉化項目合作,互派30名以上掛職人員,實現成果轉化年新增銷售收入20億元以上,形成100億元以上技術帶動產值。
舟山海洋經濟正面臨著重大的發展機遇。黨中央、國務院批復的《長三角區域規劃》中,正式提出建立舟山海洋綜合開發試驗區,浙江省委、省政府正在起草的《浙江省海洋經濟產業帶規劃》也提出把舟山作為產業帶的核心區域。2009年底舟山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建設“海洋科學城”的戰略決策。這次院地海洋科技成果對接活動的舉行,標志著院省市三方《關于共同推進舟山海洋經濟發展的合作協議》的實施邁出了堅實的步伐,也標志著舟山市與中科院的合作進入了新的階段。(浙江日報舟山分社 林上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