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8日全國煤炭訂貨會在福州結束,由于五大電力集團堅決要求降價且未能與煤炭企業達成一致,此次訂貨會,五大電力集團未簽一單合同。受此影響,全部煤炭簽訂合同量不足50%(新京報2008.12.29)。五大電力集團此次訂貨會上的態度不僅一致而且堅決,煤炭企業抱怨電力集團“哭窮”,五大電力集團則依然抱團,堅決要求降價。讀到此,使我想到了我國水產品加工企業為何不學學五大電力集團,也來一個抱團阻擊外商對我國水產品的壓價,讓水產企業在水產品出口市場上也能爭取到價格話語權。
世界金融危機給我國水產出口企業的利潤帶來壓力,為了緩解水產出口企業的壓力,國家提高水產品出口退稅率13%,國內一些水產出口企業對這項優惠政策沒有用好、用足,而且國內企業間惡性競爭導致企業利潤空間不斷受到擠壓。有企業反映,國外客商針對我國出口退稅上調的政策迅速壓低產品報價,要求占有12%的利益,而只給國內企業1%的好處,否則訂單就轉向其他企業,使得我國這項政策的出臺最終利好于這些公司的海外下游客商。我國水產品加工出口企業主要是依靠低廉的勞動力優勢,利潤空間起點很低而且競爭又很激烈,出口產品價格議價過程中處于被動地位。由于企業間惡性競爭導致自殺式低價競爭,其結果就是海外消費市場長期享受我國以低廉的勞動力換取質優價廉的水產品,并且我國企業利潤空間不斷受到擠壓,把國家給企業的優惠政策拱手讓給了外商,這也是一件讓人心痛的事,正應了一句成語“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我們水產出口企業不妨也抱起團來,這樣和外商談判就底氣十足,在價格方面就不會失語。近日,煙臺日報曾報道“大季家水產企業簽下5500萬美元國際訂單”。煙臺開發區大季家街道辦事處有眾多水產企業,這些企業由于抱團,在2008年11月青島國際漁業博覽會上成功阻擊了外商降價。有一個歐洲水產采購商看到當地有這么多的水產加工企業,以為可以利用同行的競爭壓低價格從而拿到更符合自己利益的訂單,讓他想不到的是,在談判中他屢屢碰壁。由于大季家街道辦事處信息共享得到的結果是,保證了企業發展的市場空間和盈利空間。這就告訴我們應對經濟危機和外商壓價,僅靠一個企業不行,大家必須抱團發展,才能實現企業的長期發展。“企業在生意上不搶客戶、信息共享、資源共享。”這樣的理念應該深入每一個水產企業老板的心。大季家街道辦事處書記范吉宏說:“小船不抗風,大船、群船抗大風”的觀點,已經被大季家水產企業認同。
如果水產出口企業能夠抱團阻擊外商壓價,那么他們在養殖戶那里收購水產品時,由于企業利潤增加,對收購價格可能就有所放松,將其中一部分利潤讓給養殖戶,這對整個產業鏈都將有好處。出口企業與養殖戶是唇齒相依的關系,以羅非魚為例,中國占世界羅非魚產量的49%,出口羅非魚產品主要是以凍魚片為主,2008年飼料價格大漲,純投料羅非魚成本價已經達到每500克4元左右,可是由于下半年出口企業訂單減少,出口受阻,進而傳導到了養殖戶那里,羅非魚收購價就跌破了成本價。2008這一年,羅非魚養殖戶比出口企業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經濟危機的“寒冷”,一些養殖戶為了保住微薄的利潤,他們選擇混養羅非魚,眾所周知混養羅非魚可能會帶來藥殘的風險,出口加工企業藥殘控制意識越來越強,藥物檢測已經提前到塘頭,產品不合格不予收購。但假設混養模式肯定會帶來藥殘,那么在養殖成本高企混養盛行的情況下,出口加工企業還能收購到安全低價的羅非魚嗎?出口加工企業應該給養殖戶一個合理的收購價,不要把從出口商那里虧的錢轉嫁給養殖戶,要同養殖戶共進共退,不要讓養殖戶傷心,更不要讓養殖戶心碎。有業內人士建議,如果政府要使整個產業鏈健康發展,也應出臺相應的優惠政策給養殖龍頭企業、合作社或養殖戶,甚至可以考慮直接貸款給漁戶,扶持他們進行科學養殖、健康養殖,從根本上保證產業健康有序的發展。
盡管2008年以來全球金融危機愈演愈烈,但我國水產品出口卻能逆勢而上,保持穩健的出口態勢,水產品出口額仍沖擊百億美元大關,這和養殖戶、出口企業的努力分不開。2009年漁業工作仍然堅持把穩定生產、保障市場供應作為首要任務,工作重點之一仍是穩定2009年水產品出口,關鍵還是要保證質量安全。(中國漁業報 燕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