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為中小企業紓困的政策可謂一波接一波。繼11月1日起對制造業中小微企業實施階段性稅收緩繳措施及其它新的階段性、組合式減稅降費政策后,近日國務院再次聚焦為中小企業紓困,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大對中小企業紓困幫扶力度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從加大紓困資金支持力度、進一步推進減稅降費、推動緩解成本上漲壓力等九個方面提出了政策措施,打出了一套為中小企業紓困解難的政策組合拳。
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力軍,也是經濟社會的“壓艙石”,在促進增長、保障就業、活躍市場、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近期,受原材料價格上漲、訂單不足、用工難用工貴、應收賬款回款慢、物流成本高以及新冠肺炎疫情散發、部分地區停電限電等影響,中小企業成本壓力加大、經營困難加劇。
“企業生產資料成本和物流費用不斷上漲、經營費用支出加大,獲利空間受到嚴重擠壓,不少中小微企業面臨嚴峻的生存危機。”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胡敏此前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零部件價格持續上升,有些零部件成本翻了三倍之多,原有競爭條件下的微薄利潤再次被稀釋。”法貝(上海)自動化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春華告訴本報記者。
今年以來,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加重了上游企業的生產成本,價格的傳導機制最終落到了眾多中小微企業身上,成本上漲擠壓利潤空間是中小企業目前面臨的最為緊迫的問題。為幫助中小企業應對不斷上漲的原材料帶來的經營生存困難,此次《通知》里有三方面措施涉及此項,一是鼓勵地方安排中小企業紓困資金;二是進一步推進減稅降費;三是推動緩解成本上漲壓力。
財政資金傾斜和不斷擴大范圍的減稅降費措施能夠直達優惠主體,是最直接,也是企業感受最深的政策措施,再疊加對原材料保價穩價的配套措施,能夠以最快的速度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中小企業目前的壓力。
除了為中小企業“瘦身”,《通知》再次強調了為中小企業注入金融“活水”。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一直是中小企業發展的桎梏。胡敏認為,融資渠道不暢,不少企業流動資金緊缺難以維持正常的生產經營,再加上產業鏈、供應鏈受阻,企業存貨清庫周期拉長占用大量資金,企業還貸壓力在加大。
吳春華也坦言,中小微企業融資難,無論是資本市場融資還是銀行貸款,對中小微企業的限制或審核還是相對嚴格。如果能在風險管控的基礎上適當再放寬一點,就能夠幫助到更多的中小微企業。
此次《通知》就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提出靈活精準運用多種金融政策工具,加大信用貸款投放,按規定實施普惠小微企業信用貸款支持政策。對于受新冠肺炎疫情、洪澇災害及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影響嚴重的小微企業,加強流動資金貸款支持,按規定實施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延期還本付息政策。同時,《通知》再次強調加強再貸款再貼現政策工具精準“滴灌”中小企業,用好新增3000億元支小再貸款額度。此外,還提出“加強電力產供儲銷體系建設,科學實施有序用電,合理安排錯峰用電,保障對中小企業尤其是制造業中小企業的能源安全穩定供應”等措施以加強用電保障;“落實失業保險穩崗返還及社保補貼、培訓補貼等減負穩崗擴就業政策等措施”以支持企業穩崗擴崗;“制定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投訴處理辦法,加強大型企業應付賬款管理”等措施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
胡敏認為,針對當前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面臨的實際困難,政府是千辛萬苦、千方百計出政策、定措施為中小微企業減負,幫助他們渡過難關。關鍵是要讓這些政策落實落細,既要著力當前的問題和矛盾,又要兼顧長遠發展。(來源:中國經濟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