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產業鏈現代化是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支撐我國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7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企業家座談會上強調,要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打造未來發展新優勢。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基于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國內外形勢、著眼高質量發展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發展“地方中樞性產業”、統籌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是推進產業鏈現代化的關鍵之舉,也是破解我國產業基礎能力不足和部分領域“卡脖子”瓶頸制約、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推進產業鏈現代化是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關鍵著力點。今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產業鏈現代化是支撐我國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條件,對于突破中等收入陷阱、實現國家現代化具有長遠而重要的戰略意義。
精準識別具有較高本地市場效應的“地方中樞性產業”是推進產業鏈現代化的重要突破口。我國制造業在地理空間上的非均衡分布是改革開放進程中的一個典型經濟事實,東部沿海地區得益于其先天地理優勢和先行開放優勢,成為經濟要素集聚的先發區域。其后,在規模經濟和區際貿易成本的共同作用下,這種先天優勢被鎖定并不斷強化為后天優勢,進而使得東部地區成為生產要素和制造業的集聚中心。近年來,浙江省委、省政府基于比較優勢和發展潛力,積極探索“一縣一經驗”“一縣一鏈”機制,集聚國內外優勢資源,集中力量打造數字安防、煉化一體化與新材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現代紡織、集成電路、智能計算、網絡通信、智能裝備、智能家居、生物醫藥等十大標志性全球化產業鏈,謀劃實施一批重大強鏈補鏈項目,著力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統籌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是打好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組合拳”的主要發力點。浙江應當肩負起“三地一窗口”的使命擔當,打造國內大循環的強大動力源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戰略樞紐。一是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聚焦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二是聚焦標志性產業鏈,為相關企業提供貸款、稅收、出口、引進等優惠政策,支持標志性產業鏈中的頭部企業聯盟進行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培育若干具有產業控制能力的“鏈主”和一批“隱形冠軍”企業,形成一批專利和標準。三是積極營造有利于企業家創新創業的良好環境,明確財政支出的一定比例用于支持標志性產業鏈發展,營造競爭中性環境,構建省域統一市場。四是強化區域布局,增強杭州、寧波等先發地區的國際化競爭力,加大加快發展地區的產業應用場景開放進程和產業配套基礎設施與交通網絡設施建設。五是深化開放發展,堅定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減少運輸成本,優化資源配置,完善高新技術產業鏈。(來源:浙江在線-浙江日報 作者為省工業和信息化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