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外疫情持續蔓延,不少積極復產的外貿企業遭遇了新的困境和挑戰,訂單取消、外需短期下滑。相比高技術型外貿企業,服裝、紡織等勞動密集型企業,更容易受到海外訂單減少或取消、外需短期下滑、增長乏力、庫存積壓、現金流不暢等棘手問題的沖擊,給企業發展和員工就業帶來影響。4月中旬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提出,要支持企業出口轉內銷。
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沖擊,外貿企業開始眼睛向內,主動尋找通過內銷在國內消費大市場中占據更多的份額。目前,直播帶貨、網上銷售等“新零售”平臺成為許多外貿出口企業尋找內銷市場的新途徑。在商務部等部門組織指導下,五一期間,百余家電商企業同時上線專場、專區,第二屆“雙品網購節”正式啟動。參與活動企業主動積極,而其中外貿企業表現亮眼。根據參與活動的某電商平臺的數據顯示,10萬家外貿工廠涌入“雙品節”會場,超8000家是新店鋪。有的外貿商家上線入駐后,從原日均銷售1000件快速增長到活動首日熱賣6萬余件。
對外貿企業而言,拓展內銷渠道,除了傳統的線下渠道鋪設外,借助電商平臺、通過直播帶貨等新渠道的數字化方式也成為主推動力。但是,對于加速探索出口轉內銷的外貿企業而言,不僅面臨從以前小打小鬧順手搞點內銷全面轉向“觸電上網”重點拓展內銷渠道的轉變,還需要從著力解決重新整合規劃拓展銷售渠道難入手,同時解決生產線轉向難、品牌建設難等問題。這就需要重新認識對外貿易在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利用兩種資源中的新定位,只有從具有長期戰略性的政府政策配套和企業主動轉型規劃兩個方面發力,才能真正加速外貿企業適應國際經濟新趨勢和國際貿易新變化的進程,在沖擊和挑戰中轉得好,轉得快,有發展。
從政策發力的角度,在目前暫免加工貿易內銷緩稅利息至年底、擴大內銷選擇性征稅試點至所有綜合保稅區的政策外,要將降低外貿企業內銷成本的政策從對特定行業、特定監管區域的支持向更廣范圍的企業拓展,尤其要是從更長周期應對國際貿易需求變化新情況出發,在外貿企業國內銷售促進、擴大內外銷產品“同線同標同質”實施范圍,解決相關稅收制度銜接、加快完善政府公共信息服務精準性、搭建內銷展示交流的展會展覽平臺,扶持外貿企業參與國內重大建設項目投標、與更多國內采購商對接等方面出臺為外貿企業加速轉內銷的減負助力措施,在疫情沖擊背景下推進改變多年來中國外貿企業單一依賴國外訂單而缺少內生動力的狀態。
與國內大型電商平臺加強合作,線上線下同步展示銷售優質出口產品,推動內銷規模化、品牌化,更好滿足國內消費需求,離不開外貿企業的主動作為。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不少外貿企業主動改變過度外向依賴的發展路徑,向國內市場要銷售增長。而經過10多年高速發展的國內消費市場,對優質產品的需求保持著高位增長。不是缺消費力,缺的是能夠生產出性價比更高的優質產品的企業。
外貿企業在此次疫情沖擊下要盡早實現轉危為機,就需要主動加速自我轉型。出口轉內銷背后是多元化布局、品牌化探索、產業鏈供應鏈調整等全方位的調整與改變,確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有些外貿企業出于成本、品牌競爭力等方面考慮,不想轉、不敢轉、不愿轉。但是在外需萎縮背景下,不主動進行自我轉型,不主動把產品進行內銷轉化或許只會走進“死胡同”。
為此,地方各級政府除了與商協會、電商平臺合作,推動優勢外貿產品線上內銷,設立產品專區、電商專區外,更多還要將對外貿企業,特別是中小外貿企業的出口轉內銷的扶持政策進一步細化,落實好,不能僅僅將銷售渠道的解決作為真正意義上實現“出口轉內銷”的唯一選擇,需要對中小外貿企業提供更多的輔導、支持和“真金白銀”的幫助,讓更多對外貿易企業走出當下的困境,在“出口轉內銷”的轉型中提升自身發展功力,為扎實推進外貿穩中提質持續發力。(中國貿易報特約評論員 秦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