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是青史留名之地,滋養了清朝有名的桐城學派。桐城學派后期代表人物姚永樸在《舊聞隨筆》中記載了六尺巷的由來:張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與吳氏鄰,吳越用之。家人馳書于都,公批閱后寄歸,云:“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得書,遂撤讓三尺。吳氏聞之,感其義,亦退讓三尺,故六尺巷遂意為名焉。文中張文端公就是康熙朝的名臣,文華殿大學士張英。這位一品京官,吩咐家人對鄰里退讓三尺。事是小事,但幾人能做到?官員“知進退”,自古便是難事。后來,張英次子張挺玉官至軍機大臣,輔助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終其一生,都追隨了其父親“知進退”的美德。后來父子雙雙名留青史,六尺巷也成了國家3A級旅游景區。
(莊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