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美國次貸危機爆發。次貸就是次級貸款,指償付能力差的人所獲得的高利率貸款。次貸危機導致市場崩潰,迫使美聯儲和歐洲央行注入巨額資金并降低利率。各大央行在貨幣政策的未知區域摸索。但是,嚴格的監管措施并未觸及問題的根源――銀行受到金融數學家設計的基于不良信用貸款的產品的感染。
這些不良信用貸款就是次級貸款,因為借貸者從事的都是次級的工作――衛生環境差、缺乏醫療保險或者收入低于法定最低工資標準。當房地產市場蓬勃發展時,次貸似乎是一門有利可圖的生意。但是十年前流動性危機和對企業償付的信任危機爆發,導致了二戰以來規模最大的經濟衰退。
投資者進入金融速成班,以盡快熟悉不斷出現的新名詞,如次貸、擔保債務憑證、結構性投資工具等等。美聯儲的實驗還在繼續,因為危機雖然有所緩解,但是并未消失。世界經濟現在進入一個新階段,即拆除所有為避免經濟崩潰而設立的腳手架的階段。
這場金融地震規模巨大,震撼了全球金融體系,并且引發了歐元危機、希臘債務危機和英國脫歐、民粹主義興起等帶有政治后果的事件。次貸危機爆發十年之后,利率仍保持著歷史低位,央行還在買進債券以支撐經濟發展。
美聯儲主席珍妮特?耶倫幾周前曾回憶危機是如何產生的,當年她正擔任舊金山聯邦儲備銀行行長。她說,“銀行隨隨便便地放貸”,“沒有人想過如果借貸人停止償債會有怎樣的后果”。事實上,當時銀行的做法是把貸款進行打包然后提供給尋求更高回報的投資者。
所有的金融危機都有著共同的特點。銀行為了高盈利而投資于高風險資產,直到有人發現這些資產有毒,發現他們失去了資金和流動性。當人們對市場喪失信心,大批人要求收回資金時就觸發了危機,并且使其加速擴散。2007年的危機也不例外,它從次貸危機開始,蔓延到其他產品,銀行最后根本沒有資金來彌補損失。
當時的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出手太晚。他最初認為抵押貸款違約增多并不會給經濟帶來風險。伯南克后來承認說:“我認為金融系統可以自我調整。”但是隨后他擔心這會引發第二次大蕭條,于是采取一切手段來穩定經濟。
美國當局采取兩種方式來應對金融危機,首先是投入大量資金來救助金融機構,然后是確立機制以便金融機構獲得必需的流動性來維持 其活動,讓資金進入經濟。但是,這些措施并沒有阻止銀行的破產。
那么危機還會重演嗎?耶倫承認,不能排除這種可能性,但是情況不會再像2008年時那樣嚴重,當前金融系統已變得安全得多,這是因為當局要求銀行建立資本緩沖。美國的貨幣政策正在恢復正常,美國經濟雖然已實現充分就業,但是增長率仍低于危機之前,工資增長也比不上衰退之前,不平等現象在加劇,這些都是危機留下的沒有愈合的傷口。(選自參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