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統計局和海關總署都公布了2016年上半年進出口數據,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持續下降,進出口總值11.13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下降3.3%。其中,出口6.4萬億元,下降2.1%;進口4.73萬億元,下降4.7%。中國外貿出口先導指數繼續回落0.4個百分點。在數字背后,如何看待我國的外貿增長形勢?筆者認為,可從以下方面加以分析:
對外貿易的積極因素逐漸增加
外貿向好因素依然存在。一是外貿增長的積極因素逐步累積,對外貿易增長動能仍然明顯。雖然上半年進出口總額同比下降了3.3%,但降幅比一季度收窄3.6個百分點。而且6月份當月,我國外貿出口總值增長了1.3%,外貿形勢向好的跡象逐步顯現。二是“一帶一路”對外貿的帶動作用顯著,特別是對“一帶一路”沿線發展中國家出口增長較快。上半年,雖然我國對美國出口下降4.6%、對東盟出口下降2.9%,但是對巴基斯坦、俄羅斯、孟加拉國、印度等國出口貨值分別增長22.5%、16.6%、9%、7.8%。此外,我國對歐盟出口貨值也增長了1.3%。三是外貿企業活力增加,民營企業出口增長較快。上半年,我國民營企業進出口4.31萬億元,增長5.1%,占外貿總值的38.7%。
我國外貿的市場份額存在繼續擴大的可能。世界經濟尚未找到新的強勁增長點,大宗商品價格保持低位,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將對全球貿易產生不利影響。2016年4月7日,世界貿易組織(WTO)發布報告,再次下調2016年全球貿易增速預期至2.8%。2015年,在我國外貿出現雙降的背景下,出口市場份額卻進一步上升,達到13.8%,是我國在全球份額當中提升最快的一年。2016年,世界各國對全球貿易的擔憂加劇,中國的對外貿易卻存在明顯的向好因素,外貿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取得新進展,特別是隨著外貿穩增長的各項政策逐步落實到位,我國出口的國際市場份額還有可能進一步擴大。
外貿低增長或負增長仍將持續我國外貿下行壓力仍然較大
今年下半年,我國外貿進出口仍將持續微增長甚至負增長態勢。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我國外貿體量較大,持續30年的高增長時代已經基本結束。截至目前,我國貨物貿易總額連續3年位居世界第一位,服務貿易總額穩居世界第二位。要進一步保持較高增長速度,難度明顯高于以往。而且,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進入速度換擋、結構優化、動力轉換的新常態,外貿在繼續做大總量的同時,結構性問題上升為主要矛盾。另一方面,外貿的需求側在國外,難以從國內直接調控,國際市場需求不足仍將持續較長時間。2016年下半年,世界經濟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尚未找到新的強勁增長點,經濟復蘇步伐將繼續放緩,貨幣政策以及政治風險催生不確定性。其中,美國經濟復蘇放緩的概率較大,英國脫歐等政治層面的動蕩不斷,歐元區經濟將更加脆弱。新興經濟體,除了中國和印度以外,其他國家經濟增長乏力。從短期看,我國外貿低增長甚至負增長的局面難有根本改變。
外貿正在積蓄新的發展動能
雖然從短期看,我國外貿增長的形勢仍然嚴峻。但自去年以來,國務院共出臺7個支持外貿的專題文件力促穩增長,政策重點指向優化貿易方式結構、支持企業培育出口品牌和培育外貿新的增長點。外貿的供給側在國內,我國外貿領域的供給側改革通過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創新外貿體制機制,繼續堅持擴大對外開放,鼓勵發展對外貿易,將會逐步破解制約外貿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增加外貿新供給,培育外貿新動力。中國具備跨國化經營能力的企業群體將會日益壯大,出口產品技術含量也將不斷提高,民營企業活力逐步釋放,外貿發展能力也會逐步增強。特別是跨境電子商務、市場采購貿易、外貿綜合服務企業等外貿新型商業模式蓬勃發展,外貿對國內外市場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明顯增強。因此,從長遠看,我國外貿新的競爭優勢正在積累,外貿將開始步入“優進優出”的發展軌道。(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 趙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