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15年,全球經濟形勢更加復雜嚴峻。多數發達經濟體消費市場不振,發展中經濟體增長失速,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屢創新低,市場供過于求,結構失衡顯著,國際貿易規則和商品交易模式面臨深刻變革的壓力。據世界貿易組織(WTO)統計,2015年11月,美、德、日、韓、印等國出口同比下降6.8?17.5個百分點,而中國同期降幅2.5%。據中國海關初步統計,2015年中國出口下降2.8%,進口下降14.1%,貿易結構繼續改善。
1、國際經貿規則快速創新發展
2015年,為減少國際貿易對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各方積極探索創新規則。除了非洲26國整合現有三大自貿區、簽署大自由貿易區協定(TFTA),以及東盟宣布建成政治安全、經濟和社會文化三大共同體之外,WTO的持續創新和《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的結束談判分別代表了傳統經貿平臺的發展以及美國主導和引領國際經貿規則的嘗試,對全球經貿活動產生了深遠影響。
2015年是WTO成立20周年,12月舉行的第十次部長級會議(MC10)選址肯尼亞。首次在非洲召開的部長級會議凸顯了全球貿易發展遭遇挑戰下各方對最不發達成員所受沖擊的關注,也為通過貿易規則保障全球產業鏈中弱勢群體的利益創造條件。
各成員方再次明確將發展議題列為WTO工作的核心,對于響應占成員多數的發展中成員的愿望提供支持。2015年恰逢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MDG)的收官和后千年發展目標的啟動
各國確定的2030年可持續目標是全球發展領域新的重要坐標,WTO成員在MC10宣言中明確可以在實現這一目標上做出貢獻。MDG主要解決的是最不發達成員貧困的絕對值,但這些成員與其他經濟體之間的差距仍在擴大。
經濟危機導致國家間的發展不平衡加強,對最不發達國家出口形成了巨大沖擊,從而使其對外部幫助的需求更為迫切。各成員在MC10通過了九項部長決定,就多哈回合農業出口競爭、最不發達成員議題達成共識,承諾全面取消農產品出口補貼,并就出口融資支持、棉花、國際糧食援助等議題達成新的多邊紀律。
涉及1.3萬億美元國際貿易的《信息技術協定》(ITA)擴圍協議正式達成,成為WTO近18年來首個關稅減讓協議,大幅提高了各成員對協議覆蓋商品的降稅幅度。ITA擴圍修正現有的貨物貿易協議(GATT),適應了因技術進步帶來的國際貿易結構性變化,有利于貿易升級和經濟效率提升。
盡管多哈回合推進難度極大,但WTO在經貿領域的基礎與核心的作用仍無可替代,也成為約束和限制貿易保護主義、為經濟復蘇創造寬松環境的必要保障
回首2015年,作為全球多邊經貿治理平臺,WTO除利用其已有的各方開放承諾和創造性的爭端解決機制外,也一直在積極探索提高傳統領域開放水平,并促進新領域的開放。
2013年12月底巴厘島部長級會議上通過的《貿易便利化協定》(TFA),成為WTO成立以來首個多邊協定,為改進《貨物貿易總協定》(GATT)、提高貨物通關效率創造了重要條件。
盡管距離TFA正式生效所需的三分之二多數還差40個成員,但2015年有不少成員完成了內部的審批手續,使得批準成員超過60個。正因為如此,WTO保持較強吸引力,MC10上,阿富汗和利比里亞加入WTO,使得成員總數上升至164個。
啟動于2010年3月的TPP談判因美國主導而廣受各方關注。2015年10月5日,美國等12國經貿部長在亞特蘭大宣布結束TPP談判,引起全球很大反應。
盡管此前美國國會同意授予政府談判促進授權(TPA)、為各方推進談判吃了定心丸,但談判階段的結束還是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亞太地區已經完成和正在進行的談判數量眾多,都是為了促進區域貿易投資自由化和便利化、推進區域一體化、推動經濟發展。TPP談判遵循全覆蓋和高標準的原則,美國希望能夠主導并推動成員國大幅開放市場,為區域內的經貿活動創造寬松環境,
同時將其在知識產權、跨境電子商務、勞工、國有企業和環境等領域的主張推行至更廣范圍。事實上,TPP各方達成的協議文本與談判開始時的雄心相比已有很大差距,廣泛存在的例外、相對寬泛的定義,都反映出談判各方對TPP的保留意見。日本加入后,TPP在更大程度上變得類似美日兩國間的談判。
2015年6月中國與韓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這是中國迄今對外簽署的涉及國別貿易額最大的雙邊自貿協定。
總的來說,TPP是以WTO為代表的多邊貿易機制的補充。WTO允許成員在不減少對其他WTO成員義務的情況下實現相互間的更大開放,除了降稅外,TPP在許多領域實現拓展和突破,也是與貿易相關眾多領域規則的探索。
但是,TPP并未對成員國的發展階段、經濟社會管理體制等方面予以義務上的差別對待,而且包括原產地等規則的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