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從杭州海關傳來令人振奮的消息:2015年,浙江外貿出口17174.2億元,比上年增長2.3%,實現了逆勢上揚,守住了正增長!
放寬視野,把這一成績放在全國來比較,更能體會其來之不易。
近10年來,全球貨物貿易出口逐步從兩位數增長向個位數、零增長甚至負增長轉變,2015年更是10年來僅次于2009年的全球貨物貿易低點。在此背景下,全國及主要沿海省市出口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負增長。
與此同時,浙江出口增速卻高于全國平均4.1個百分點,占全國出口的比重為12.1%,比2014年底提高0.4個百分點,出口增速高于廣東、江蘇、上海、山東、福建等出口大省,位居沿海省市第一位。
正增長怎么來的?近年來,我省率先在供給側發力,高新產品、自主品牌、服務貿易等以往長期困擾浙江外貿的短板正在變“長”。
補短板一:高新產品
作為制造業大省,浙江制造的產品早已行銷全球,不過大多為中低端產品,這使得浙江制造在全球產業鏈分工中一直處于相對弱勢的位置。
這樣的狀況是過去幾十年形成的,要想改變非朝夕之功。但浙江較早意識到這一問題,2013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加快推進“四換三名”的重大部署,特別是2015年以來,浙江產業結構調整日趨深入。
與此同時,浙江外貿形勢開始發生改變:一直是浙江出口支撐的傳統行業份額逐漸下降,高新技術產品份額則穩步上升。從2015年數據看,紡織服裝、箱包等七大類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6500.2億元,增長0.7%,低于全省出口增速1.6個百分點,占全省出口總值的38.4%,較上年下降0.6個百分點。
傳統優勢產業增速放緩,比重下降,并不意味著就要出局。經過市場的大浪淘沙,留下來的都是能“跟上趟”的。
以溫州眼鏡行業為例,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后,當地低端眼鏡制造企業受到極大沖擊,大量企業接不到訂單,行業規模一度萎縮。此后,眼鏡行業注重技術積淀,專攻產品品質,終于在2015年迎來一抹亮色。2015年前11個月,溫州眼鏡行業出口總值達48.34億元,逆勢增長4.21%。
在許多傳統企業感嘆“日子不好過”的時候,高新技術企業勢頭漸好。寧波一舟集團市場經理茹光說,2015年可以說是企業在國際市場擴張最快的一年,從賣產品到提供解決方案,公司成功轉型為數據中心基礎設施解決方案提供商,2015年企業出口額增長超20%。
這些具有較高附加值的“浙江制造”,無論是生產能力還是國際競爭力都在不斷加強,這也是在全球貿易萎縮的情況下,浙江出口額仍然能持續增長的重要原因。如果我們畫出近幾年浙江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曲線圖,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條逐漸上揚的曲線。2015年,浙江出口高新技術產品1047.3億元,增長10%,高于同期全省平均增速7.7個百分點。
補短板二:自主品牌
從事外貿的人,都對這樣一個事實充滿了“羨慕嫉妒恨”,但又無可奈何:全球20%的優勢品牌占據了80%的市場份額。走自主品牌之路,是浙江外貿實現從“大進大出”到“優進優出”的必由之路。
過去一年,我省大力推動自主品牌出口。2015年初,浙江首個向全球宣傳浙江品牌的項目啟動――浙江名品店在全球最繁忙客運機場之一的香港國際機場亮相。首批入駐的兩家企業――新秀集團有限公司和平湖美嘉保溫容器工業有限公司,均是我省認定的“浙江出口名牌”。
源源不斷成長的“浙江出口名牌”已經成為支撐浙江外貿發展的生力軍。目前,我省已累計認定772個“浙江出口名牌”。據悉,列入名錄的品牌及所屬企業可享受浙江出口品牌扶持政策。此外,過去一年,浙江人在全球編織的國際營銷網絡更大更廣了。2015年,我省新增境外營銷網絡542個,累計達4000多個。
與深圳等地相比,浙江短板還在于缺少旗艦型的外貿企業,這是浙江下一步要努力的方向。省商務廳廳長周日星透露,接下來我省將大力培育本土民營跨國公司,鼓勵龍頭企業加大力度開展跨國并購,在全球范圍內布局產業鏈、價值鏈,搶占市場發展制高點;積極培育10家出口超50億元的“航母”、20家出口超20億元的“小巨人”和100家出口超5億元的大企業。
作為一種新興貿易業態的跨境貿易電子商務,也成為推動自主品牌商品出口的利器。在小家電企業集聚的慈溪,很多家電企業在嘗試借助海外倉,采用跨境電商銷售模式,進入國際市場。借助海外倉大力發展跨境貿易電子商務,突破了以往我省外貿企業常見的OEM貼牌加工模式,發展自主品牌,掌握銷售渠道,直接連接外貿企業與終端客戶,等于是幫助浙江外貿“插上了翅膀”。周日星表示,2016年,我省將繼續推動跨境電商發展,以B2B為主攻方向,規范跨境電商園區建設,提升海外倉的公共服務和智能化水平。
補短板三:服務貿易
《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