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服務外包快速擴張和我國一系列支持性政策的推動下,我國服務外包產業規模迅速壯大。但當前我國服務外包產業仍然表現出明顯的成本導向型特征,提升產業發展水平仍然面臨諸多嚴峻挑戰。”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李西林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指出。
李西林認為,事實上,我國服務外包產業增長速度有所放緩。究其原因,一是我國國際服務外包業務規模迅速擴張,增長放緩是必然趨勢;二是受美國惡劣氣候、金融市場動蕩、烏克蘭危機等多重因素影響,全球經濟增長前景承壓,制約了國際服務外包業務發展;三是受貿易保護主義影響,離岸業務回岸呼聲高漲;四是新興經濟體在全球服務外包市場競爭日趨激烈。
與此同時,李西林表示,我國服務外包仍面臨一些發展瓶頸。一方面,中高端人才缺口大。我國服務外包人才每年缺口超過50萬人,特別是高級管理人才、離岸服務外包接單人員、流程技術專家、具備專業知識與能力且有經驗的復合型人才等高端人才嚴重匱乏。
另一方面,外包企業規模偏小,接包能力弱,利潤率低。我國大型服務外包企業離岸金額標準為1億美元以上,而在印度,10億美元以上的企業才被視為大型服務外包企業。
不僅如此,印度大型服務外包企業離岸業務占比近50%,大中型服務外包企業離岸業務占比則高達90%。而我國則以離岸金額不超過1億美元企業占據最大比例,離岸金額超過1億美元企業離岸業務占比不及1/4。
企業規模成為服務外包發包商,特別是國際(離岸)外包業務發包商選擇接包方時考慮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只有規模較大的企業才有能力接到總包,而總包和分包之間利潤差距較大。當前,我國企業能夠獲取的通常是短單、散單及小額訂單,這大大降低了我國外包利潤率。
此外,外包產業規劃同質化現象嚴重。目前,在服務外包產業發展較好的城市中,絕大多數城市將軟件和信息技術外包作為首選和重點產業,多數城市將金融后臺、工業設計、動漫設計和文化創意等列為重點產業。同時,各地鼓勵支持服務外包產業政策也缺乏差異性。
為此,李西林認為,首先要構建人才供給長效機制。包括制定高端人才引進政策,創新高等教育及培訓模式,提高服務外包人才培訓機構質量,構建服務外包產業人才供應服務鏈。
其次,要統籌協調離岸在岸、接包發包業務發展。政策層面要充分挖掘在岸市場潛力,如將電子政務建設和數據處理工作中的一般性業務等發包給專業服務提供商,積極引導各類企業創新管理運營理念,購買專業服務等。
再次,構建區域協調的產業發展體系,打破同質化競爭局面。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結合區域發展、主體功能區等國家戰略規劃,促進各示范城市實施差異化和特色化發展,形成以服務外包中心城市、特色城市等為主體的服務外包產業區域協調發展體系。
最后,打造互利共贏的企業組織結構。支持企業境內外上市、聯合、并購、重組,促進服務外包龍頭及領軍型企業發展壯大;鼓勵服務外包中小企業發展,形成一批服務外包企業集群,打造競爭有序、互利共贏的“金字塔”形企業組織結構。
同時,加強海外整體營銷,樹立“中國外包”品牌,統籌服務外包與“走出去”、援外工作有機結合,形成外資、外貿、外經聯動協調發展格局,使“中國服務”與“中國制造”并肩躋身國際市場。(國際商報 李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