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中國外貿數據無疑讓人眼前一亮:進出口總值的增速已經由負轉正了。業內專家分析稱,除了主要經濟體表現良好的帶動效果之外,外貿“國十六條”的支持作用不可忽略。此外,考慮到基數的因素,之前的預期顯得悲觀,業界人士對中國的外貿形勢有了更為積極的預判。
5月份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2.18萬億元人民幣,由前4個月的下降3.1%轉為增長1.5%。其中出口額1.2萬億元,由前4個月的下降4.8%轉為增長5.4%;進口額0.98萬億元,下降2.9%;貿易順差2204億元,擴大70.3%。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對歐盟、美國、東盟和日本進出口均保持增長。前5個月,中歐、中美、我國與東盟、中日雙邊貿易分別增長9.1%、2.6%、1.2%和1.1%。這說明除了美日歐三大經濟體表現良好之外,東盟、非洲等新興經濟體,尤其是東盟國家的經濟較去年有了很大的起色。這對于我國的外貿企業來說,是非常有利的貿易環境。
在大力度簡政放權、放開準入的同時,國務院辦公廳又在5月公布的關于支持外貿穩定增長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優化外貿結構、改善外貿環境、強化政策保障、增強外貿企業競爭力等政策措施。隨后,海關總署也出臺了多達20條具體措施。這些促進外貿轉型升級和穩定出口的政策,是我國5月外貿情況明顯好轉的重要原因之一。業界預計,隨著后續細則的陸續出臺,政策效果將進一步得到顯現,屆時出口好轉的勢頭還將延續。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表示,“目前海關、質檢、商務等部門已經發布了貫徹文件的細則或進一步落實的工作方案,其中有些措施能夠減輕企業負擔,為拉動出口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果,有的則旨在通過不斷改革釋放對外貿易發展的動力。”白明表示,隨著這些“高含金量”的政策措施不斷發揮效應,未來幾個月中國出口形勢預計將較此前有所好轉。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也分析稱,今年以來國內制造業出現疲軟,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是進口不振的根本原因。在中央出臺一系列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的刺激政策后,預計國內一系列促轉型、穩外貿的政策效果將逐漸釋放出來,進口同比增速將回歸增長常態。(國際商報 沈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