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經濟增長仍維持7%以上的環境中,人民幣升值趨勢在短期內將得以維持,卻不會長期持續。2014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破6是大概率事件,但不可能破5。我國將進一步提高匯率市場化程度,提高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的彈性和波動幅度,增大的雙邊波動性將成為人民幣走勢的新特征。
從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攬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開始了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和市場化的進程。匯改至今,人民幣長期以來處于單邊升值狀態,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2010年6月匯改重啟以來,美國等發達國家長期持續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使得熱錢流入,加劇了我國資本項目順差,造成我國外匯儲備規模持續擴大,給人民幣升值不斷施壓。縱觀歷史,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從2005年初的8.2765降至2013年12月31日的6.0969,首次跌破6.10關口,并進一步引發人們對于2014年是否會進入“5時代”的關注。
短期內不可快速升值
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全球經濟整體不景氣,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動力不足,我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其中不可否認與人民幣升值有很大關系。人民幣升值不利于出口貿易,加之產業結構的不平衡、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劇烈波動,我國原本靠外需驅動的增長模式難以為繼。2011年1月以來,我國出口總額同比增長率呈明顯的下降趨勢,2011年1月、2013年1月及2013年12月的數據分別是37.7%、25%、4.3%。2010年以來,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拉動的百分點幾近于零(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同時,美國、歐盟、日本的低利率政策使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陷入孤立,大量國際資本流入我國逐利,資本項目順差不斷擴大,使央行貨幣政策陷入被動。隨著順差不斷增長的巨額外匯儲備也由于人民幣升值而被迫縮水,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此外,國內勞動力成本提高和人民幣升值的雙重壓力已經大大壓縮了出口企業的利潤,如果人民幣對外升值、對內貶值的趨勢在2014年持續下去,很可能會將尚來不及轉型的出口企業(尤其是加工貿易企業)逼入絕境,進一步帶來失業等社會問題。因此,為了保持我國經濟平穩增長,給經濟轉型提供過渡空間,客觀上不允許人民幣在短期內快速升值。加快推動匯率市場化進程不能以犧牲經濟增長和經濟穩定為代價。
已接近均衡水平
從另一方面分析,現階段人民幣匯率已經接近均衡水平。從統計數據來看,自2011年11月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出現了匯改重啟后首次單月貶值以來,人民幣匯率雙邊波動趨勢就開始顯現。2012年、2013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一直維持在6.10~6.33之間,2014年1月總體在6.10左右上下波動。遠期來講,以中國銀行人民幣對美元遠期外匯牌價為例,2013年1月4日,銀行12個月遠期與7天遠期賣出人民幣價差為1420個點,2014年1月10日價差為421個點,說明人民幣升值預期在減弱。從經濟基本面來看,近年來我國外貿失衡度下降,對國外商品和服務的消費需求逐漸增加。隨著美聯儲逐步退出量化寬松,國外利率水平將會逐漸上升,國際資本會向境外轉移(近期部分新興國家如土耳其、馬來西亞、印度、俄羅斯、阿根廷等國貨幣均出現大規模貶值或許印證)。雖然短期人民幣仍有升值趨勢,但注意到美元指數也在不斷走強,人民幣升值壓力將會減小,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有望于2014年下半年達到相對穩定的水平。另外,由于我國通貨膨脹率常年高于美國,從購買力平價的角度來看,人民幣實際匯率甚至已經存在一定程度的高估。
綜合以上分析,在我國經濟增長仍維持7%以上的環境中,人民幣升值趨勢在短期內將得以維持,卻不會長期持續下去。展望2014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破6是大概率事件,但并不可能破5。我國將進一步提高匯率市場化程度,提高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的彈性和波動幅度,增大的雙邊波動性將成為人民幣走勢的新特征。
企業應對策略
面對這樣的人民幣匯率變動趨勢和國內外經濟環境的復雜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作出了部署,強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人民幣升值給我國經濟轉型提供了契機。經常項目下,我們可以利用人民幣升值帶來的進口優勢,擴展本國消費市場對進口產品的需求,引進國外先進的生產技術,促進我國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以開放倒逼改革,在減少貿易順差的同時提高經濟運行效率。資本項目下,可以穩步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逐步放寬或放開人民幣流動的限制,建立個人投資者境外投資制度,制定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權益保護相關政策,鼓勵我國資本到海外市場進行投資,在減少資本項目順差的同時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和投資收益。
作為對外貿易的主角,進出口企業應該做好充分準備以應對人民幣匯率變化帶來的風險。出口企業,尤其是加工貿易企業,2014年上半年還要應對人民幣升值預期。從戰略上講,出口企業應該逐步轉變生產方式,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本、技術密集型過渡,加大研發投入和創新力度,從代理加工的模式中脫離出來,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制造。從方法工具上講,首先,出口企業可以利用銀行遠期結售匯業務、人民幣外匯掉期業務進行套期保值,使未來交割匯率成為確定值,以規避人民幣匯率風險;其次,如果企業對人民幣升值預期不強,希望在規避人民幣匯率升值風險的同時保留人民幣匯率貶值帶來的收益,可以買入人民幣對美元看跌期權;最后,如果企業預計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將呈不確定的雙邊波動趨勢,可以利用人民幣對美元看跌風險逆轉期權組合,在買入一個較低價格的看跌期權的同時賣出一個較高價格的看漲期權,將未來交割匯率確定在一個區間內,實現零成本的套期保值。相對于進口企業,戰略上可以利用人民幣升值和2011年以來持續走低的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優勢,引入國外先進生產技術,同時擴大自身業務范圍;方法上,在擔心人民幣貶值或無法判斷人民幣匯率變動方向時,可以采取與上述出口企業方向相反的操作進行套期保值。此外,企業也可以運用人民幣外匯期貨策略進行風險對沖。
(作者劉立新系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統計學院教授,魏超然系該院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