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期間,讓我感悟最深的就是美國和香港的衛生間。
    美國衛生間的每個便池都備有兩大卷衛生紙,一卷用完,另一卷就自動補上。事實上,一般根本用不完那么多,所以我的第一反應就是多此一舉。
    當我把這個疑問拋給一個隨行的美國朋友,他卻一連串問了我幾個萬一:萬一節假日放假清潔工休息了怎么辦?萬一有人身體不適拉肚子用紙多呢?萬一有社區活動用衛生間的人驟增呢?
    一連串的萬一,讓我無法應答。原來,連一個小小的衛生間,美國人都做到防患于未然。而這位美國朋友說,衛生間是為如廁的人服務的,這是清潔工和市政管理人員的責任。把責任體現在衛生間里,這大概也算是以人為本的真正體現吧!
    香港的衛生間同樣讓人震撼。倒不是因為和美國一樣,準備兩大卷應急用的衛生紙,而是其環境比廚房還要干凈。
    其實香港地少人多,衛生間使用頻率自然很高,要保證衛生間清潔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香港的朋友把這概括為“定點打掃簽章和監督投訴制度”。所謂“定點打掃簽章”,就是當班清潔工須定點打掃,完了在工作手冊上簽章以示履行職責。而“監督投訴制度”則是由管理層予以相應的檢查。如此一來,一個衛生間的管理,就以法制的形成固定了下來。
    如果打掃完了之后,又有人隨意扔紙屑,那么在管理人員檢查的時候,就會自然的撿起來,這就是檢查制度中的人性化管理,讓人看到了法律秩序的道德圖景。
    如果說,美國的衛生間管理體現的是一種責任,那么香港衛生間管理體現的則是法治和道德。一個小小的衛生間里,竟然藏著如此深的學問。
    衛生間雖小,方便卻事大。一個小小的衛生間,也是一個社會發展水平的體現。若要體現法治和人文,莫不從小小的衛生間開始。(馬 莉)
    		
    	


 返回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