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推波,民族情緒助瀾,讓同屬發展中國家陣營的伙伴亦開始以鄰為壑。從跟風鼓吹,到大張旗鼓,撕下面紗的拉美國家已無所顧及在歐美兩反大旗下,發展中國家對華反傾銷魅影一直閃爍其間,但由于涉及貿易量小,企業無暇顧及,“星星之火”也便任其而去。
據聯合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經濟委員會(CEPL)統計,2008~2009年,拉美地區國家發起反傾銷調查中有60%針對中國,中國已成為拉丁美洲國家主要反傾銷調查國,出口前景,令人憂心。據不完全統計,截至5月20日,今年,拉美國家已經通過發起反傾銷調查、采取臨時最低限價、征收反傾銷稅等多種貿易保護主義手段,為超過21種中國出口產品設置了障礙,其中,阿根廷以10起再次名列榜首,巴西7起,墨西哥和哥倫比亞各1起。
阿根廷拔拉美逆流頭籌
“發展中國家對華反傾銷力度一直很大,之前是亞洲部分國家,而今則是拉美,特別是南美,已成為對華反傾銷重地。”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袁鋼明直言總結。
由中國貿易救濟信息網統計數據,2009年全年,共有15個國家(地區)對中國出口產品啟動了約76起反傾銷調查。
另據更詳細資料,阿根廷、巴西等新興經濟體共對中國發起51起反傾銷調查,由此計算,應占比67.1%;而美國、歐盟等發達經濟體共發起25起,占比為32.8%,尚不足新興經濟體的1/2。
再聚焦拉美,CEPAL統計結果矛頭直指阿根廷、巴西、墨西哥、哥倫比亞和秘魯,稱其是拉丁美洲對中國發起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
在新興經濟體2009年對華發起的51反傾銷案例中,僅阿根廷一國,就發起18起,而美國的新立案數只為12起,歐盟為7起。
商務部在最新公布的《國別貿易投資環境報告2010》中,分別對去年進出口額達到我國進出口總額61.9%的16個主要貿易伙伴的投資環境進行了評析,阿根廷、巴西和墨西哥均位列其中,而評析重點,正是近年來密集出臺的反傾銷政策。
報告分別指出,阿根廷是世界上采取反傾銷措施最多的國家之一,而中國是遭受其反傾銷最多的國家之一,依世界貿易組織統計,阿根廷發起的反傾銷調查中有1/4是針對中國產品。截至2009年,阿根廷共對中國產品發起了82起貿易救濟調查。其中,反傾銷調查77起,保障措施5起,涉及10個行業。涉案數量多、影響面廣和隨意性大是阿根廷對華反傾銷的主要特點。
2009年,巴西對中國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4起,自1989年12月第一次對中國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以來,截至2009年底,巴西共對中國產品發起了46起反傾銷調查;至于墨西哥,雖然去年,墨西哥對中國產品只發起了2起反傾銷調查,但截至去年年底,墨西哥共對中國產品發起41起反傾銷調查,仍是對華發起反傾銷調查數量排名前十位的國家之一。
中國海關統計,在反傾銷等種種貿易壁壘手段的影響下,阿根廷、巴西和墨西哥三國2009年與華雙邊貿易總額均有下降,分別同比下降46%、12.9%和7.8%,與其當年實施反傾銷調查數量呈正比關系,其中,中國與阿根廷和巴西的貿易關系中,均處逆差地位。
今年4月22日,墨西哥經濟部再對原產于中國的牛仔布啟動反傾銷調查。我國海關統計,在調查期內,我國涉案產品對墨出口4700萬美元。本案是墨西哥今年對華發起的首例反傾銷調查,也是拉美地區今年對華發起的第3例反傾銷調查。
競爭誘發大棒頻舉
反傾銷調查是世界貿易組織允許的,但是卻違背自由貿易準則的,國家保護自身產業免受沖擊的手段。袁鋼明坦言。作為貿易和產業競爭的借口,各國發起反傾銷調查的初衷一般有兩種,一是國家層面的貿易“為難”;二是出口國產品的確給當地市場和產業帶來沖擊。
袁鋼明相信,對于拉美國家,第二種初衷顯然更為恰當。
他進一步分析稱,發起反傾銷調查時需要時間和成本的支持,這對于經濟尚不十分富裕的發展中國家來說,明顯是不小的負擔,所以,對于一些來自外界的“非重大”產業沖擊,息事寧人是主流態度。
而隨著中國出口地位日益提升,和金融危機后,經濟要求復蘇的需求,不僅發展中經濟體,就連發達經濟體也在頻頻打“貿保”牌,在這種情況下,受“中國制造”沖擊相對嚴重的拉美國家再次拿起反傾銷大棒也是可以理解的。
再究更深層次原因,袁鋼明認為,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已經在不知不覺中令“中國制造”站上了與拉美國家中端產業處于平級競爭的臺階。他稱,低成本是發展中國家出口產品的統一優勢。過去,中國出口產業尚處于低端勞動密集型產業,主要是和發達國家形成互補。如今,制造業出口已漸成中國出口主流,比如家電,雖然技術方面,由于與發達國家仍有差距,競爭未形成,但對于拉美經濟體來說,則足以對其戰略型產業形成沖擊,貿易摩擦也便由此增多。
來自廈華電子公司品牌部經理蘇再泉的話,正應證了袁鋼明的推斷。
蘇再泉表示,作為行業內平板電視出口的龍頭企業之一,廈華在拉美地區已經有一定的市場基礎,目前主要業務是向當地出口相對比較高端的平板電視機。由于暫時向該市場出口的平板電視數量還不算大,以及當地技術發展與自身領先的水平尚有差距,蘇再泉稱,至少在自己的行業,反傾銷調查的力度暫時不明顯。但是,他也直言,無論行業情況如何,貿易保護壁壘始終是企業高度關注的課題。
企通社資深分析師蘇記在接受記者時亦認為,平板電視出口之所以暫未在拉美國家受到反傾銷之類的阻礙,是因為中國在這個行業本身有領先于當地的技術優勢,競爭暫不在同一層面上。“而對于像已經很普及、在中國已大幅被平板電視取代的傳統CRT產品,可以肯定的是,現在再大批出口已然優勢不大,從其他市場的相關做法看,若出口,來自當地同水平行業催生的各種貿易壁壘將是很自然的現象。”蘇再泉說。
另外,袁鋼明還補充說,因為相鄰美國這樣的發達經濟體,拉美國家在貿易摩擦領域的經驗較豐富。受此影響,近幾年,拉美國家反傾銷案例數量已在逐步攀升,并開始超過與“中國制造”有更相近競爭基礎的亞洲國家。
拳對拳方能平定天下
拉美國家反傾銷行為的日益高漲,雖然可以理解,但絕不能妥協。
作為15年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經濟體,“中國制造”已承受太多,而由于歐美國家的一再逼宮,疲于應付的中國企業已無暇再顧及拉美國家。但袁鋼明表示,即使辛苦,中國企業也要打起精神來與拉美國家硬碰硬,“反傾銷調查一旦發起,只能迎戰,不能和解,否則所失去的遠比眼前看到的還要多。”
從長期來看,袁鋼明則認為,拉美國家應該想辦法調整產業競爭的結構,揚長避短,既然技術上現階段無法超越,索性開放這個市場后,再從自身的優勢產業想辦法,將貿易的著力點放在優勢產業的出口,既具有其他國家無法取代的產業優勢,又可以避免非必要的成本損失,最終達到貿易互補平衡的雙贏結果。
經濟全球化趨勢已定,全球分工只能越來越細化,與其“圍堰堵水”,大搞反傾銷調查等貿易保護壁壘,不如“清源引流”,放棄劣勢產業實現貿易互補和平衡。
“發展中國家有著產業調整成本低等發達國家無法比擬的優勢,拉美國家完全可以通過這種無害的途徑來有效減少產業競爭。當然,對于國家來說,放棄一個產業所下的決心將是巨大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應訴,想讓他們看到貿然大量發起反傾銷調查的苦頭。”袁鋼明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