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日前,有媒體認為,“中國的出口退稅政策是企業能夠低價出口的一個重要原因”,“目前出口退稅政策負面作用過大,到了該調整的時候”等等。對此,研究中國外貿的權威專家澄清了當前的幾個片面觀點。
出口退稅不是財政補貼
---澄清當前幾個片面觀點
商務部研究院中國外貿研究部研究員 李健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在推出刺激內需的“一攬子”計劃的同時,國家連續7次大幅提高了前些年降低的出口商品退稅率,加強了對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融資和保險支持,完善了加工貿易政策。現在看來,這些政策措施是及時和有效的,增強了出口企業戰勝危機的信心,抑制了外需的急劇下滑,其積極作用是主要的。
因為出口商品退稅是財政把錢退給企業,而且這些年退稅率變來變去,有些人就把出口退稅當作國家對出口的一種財政補貼,認為把錢補帖給了外國人。這其實是一種誤解,各國都在對本國出售的商品征稅。出口退稅的本意是使出口商品不含國內稅,實現“零稅率”出口。這樣,理論上它在出售時才不至于被“雙重征稅”,才能與國外商品平等競爭。
我國增值稅制度還處于改革完善過程中,但是總體上并不存在少征多退的問題,所以出口退稅并不是國家對出口的財政補貼。
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出口大國,是因為改革開放30年來出口產業已經形成了較強的綜合競爭力,而不僅僅是因為出口退稅制度。
至于有些“中國制造”商品在國外賣得比國內還便宜的情況,其背景比較復雜,有我國進出口體制還不夠合理、匯率形成機制還有待改革、國內外企業經營機制和營銷策略存在差距等多方面原因。比如,在國內買一雙國際知名品牌運動鞋,比在國外貴許多,太不應該。這需要通過繼續擴大開放,完善開放型經濟機制來解決。
對外貿形勢不能盲目樂觀
當前,世界經濟正在持續復蘇,但復蘇的基礎還不穩固。一是,發達經濟體的失業率仍處于高位,必然影響最終消費市場的恢復,供給與需求再平衡需要較長一段時間。二是,全球主權債務風險加大,部分國家主權債務危機還在發展,主要經濟體財政赤字率繼續攀升,其他一些抵御風險能力較弱的地區可能受到波及。三是,國際金融危機后遺癥日趨明顯。主要發達國家引發金融危機的一些深層次矛盾,如金融體系制度性風險和監管不到位問題還沒有解決,不良資產短期內難以根本消化。四是,國際初級產品價格迅速上漲并在高位震蕩,增大了全球性通脹壓力,并刺激國際熱錢興風作浪,新興市場國家資產價格泡沫風險加劇。五是,一些國家和地區貿易保護主義愈演愈烈,針對中國的貿易摩擦形勢尤為嚴峻。
今年前3個月,我國外貿回升勢頭較猛。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了4..1%,出口增長了28.7%。這既與去年同期的基數低有關,也有著進口商回補庫存的因素。
隨著基數提高和庫存補充到位,我國未來一段時間乃至全年的進出口增長速度肯定會有所放緩。外向型企業訂單雖然大幅增加,但是也面臨著能源、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上漲、人民幣升值預期增大以及國際市場同類競爭越來越激烈幾方面的壓力,盈利空間大為縮窄。所以多數企業并沒有喜氣洋洋,而是憂慮重重。我們不應當因為前3個月進出口的高速增長而對全年外貿形勢盲目樂觀。
當前外貿政策不宜大調整
隨著外貿形勢的明顯好轉,金融危機以后出臺的一些“臨時性”
政策措施確實會在一定時機逐步“退出”。但是,國家支持外貿發展的一些根本性政策必須保持穩定,目前還不宜做大的調整。
毫無疑問,我國外貿不能再以出口創匯為中心。要因勢利導,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優化出口商品結構。政策過于寬松或過于偏向出口,可能使出口企業技術創新和結構升級的動力不足,滿足于以低廉價格取勝和數量擴張型發展,并導致貿易順差持續擴大,帶來宏觀經濟失衡的嚴重壓力;政策調整過于頻繁或過于超前,則可能使企業處于無所適從狀態,削弱出口產業的整體競爭力,也不利于外貿的轉型升級。
正如權威分析人士指出的,出口商品退稅是一種“中性政策”,是國際通行規則。所以退稅率不宜經常調高調低。尤其是我國一些勞動密集型出口產業,利潤率很低,出口退稅是其生存和發展的保證。穩定出口退稅就是穩定就業。
當前,對于一些“兩高一資”商品出口,要繼續加以限制;對于容易引起貿易摩擦的商品出口,要把握好增長的秩序和節奏;對于科技創新和研發含量、加工深度、附加價值較高商品出口,要進一步給予鼓勵和支持。更多的“微調”是可能的,微調的方式有多種選擇。但是絕不應當把“調結構”與調低或取消出口商品退稅簡單掛起鉤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