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進入的市場是什么狀況,是企業必須首先看清的對象。這里我們需要引進一個“飽和性競爭”的概念。飽和和非飽和性競爭是判斷市場狀態的重要前提條件,企業領導如不首先對此有清醒的認識,冒然進入,無異于盲人騎瞎馬!何為非飽和競爭,舉個例子說明,假如把全球版圖畫做一個跑馬場,你在南極圈地,我在北極圈地。我們井水不犯河水,各得其利,中間還有眾多處女地等待我們去開發。反之,飽和競爭是指世界市場已被瓜分完畢,你我的贏利范圍互相重疊,已無空隙可去開發。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國內市場也早已進入飽和型競爭階段。當出口企業掉頭國內市場時,無異于從別人碗里搶飯吃。不僅消費者不認同,而且還會遭遇原市場占領者的圍追堵截。
我們通??捶ㄊ牵撼隹谛推髽I具有資金雄厚,管理嚴格,生產規模大,產品質量高,了解國際市場等優點。國際市場一有風吹草動,政府和民眾輕易地認為:沒關系,可以出口轉內銷嗎,西方不亮東方亮。筆者認為這種觀點是不了解產品和商品變化過程所致。從產品到商品要走過5個階段:研發生產、包裝入市、通道建設、市場培育、售后服務。這個過程被馬克思稱為:“危險的跳躍”。由于30年我國出口企業基本上是外商加工廠的經營模式,國外市場終端由外商運營。這意味著我們僅掌握第一階段。據調研,國外市場平均售價10美元的商品,加工費僅30美分。我們經常抱怨我們的工廠只收取加工費這點兒可憐的利潤。國人以為外商真獲得9.7美元的暴利嗎?殊不知,5個階段平均需要投入的各種費用約占商品售價的80%左右。換句話說,加工型出口企業轉入內銷,即使是市場的空白點,也不僅須投入原來未投入的從產品到商品5個階段的全部人力、物力,而且還須假以時日,在消費者中樹立起品牌,才能獲得效果(當然也可能失?。?。對某些企業來講,出口轉內銷無異于掉頭重來。
此次全球性經濟危機對我國改革開放30年的探索和成果是嚴峻考驗,也是我們跨越歷史階段的必由之路。危機既是危險也是機遇,出口型企業的領導者們應該下定決心,發揚當年的創業精神和30年企業管理經驗,在國家政策支持下,實行產品結構調整和企業轉型,認真研究國內市場特點,選準突破口,制定正確的戰略戰術,堅持不懈努力,才能在內銷市場殺出一條血路,再創輝煌。我們畢竟要走這條路。
?。ㄙY深企業策劃、河北大學客座教授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