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國經濟對外貿的依存度已接近80%,且國內很多產業出現階段性產能過剩,鋼鐵、電解鋁、鐵合金、紡織品、汽車產能過剩等問題突出,對國際市場的依賴嚴重,今后我國遭遇國外反傾銷等貿易保護措施難以避免,應對任務依然艱巨。
根據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協議規定,“非市場經濟地位”的最后期限為2016年,個別發達國家已經開始嘗試采取反補貼措施限制我國產品,近年來反補貼案件也持續增加。隨著越來越多發展中國家提前承認我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反傾銷有望緩解,但花樣百出的技術性貿易壁壘依然會對我國出口貿易造成嚴重影響。近年來,發達國家與我國的貿易摩擦已經從貨物貿易領域擴展到服務貿易、引進外資、對外投資等領域,并且已從產業、企業、產品層面擴展到體制、制度、政策層面。人民幣匯率、知識產權、政府補貼、勞工福利、企業社會責任、服務業開放等政策和制度層面的摩擦也日益增多,使得應對工作變得越來越復雜。為此,我國的預警機制需要進一步得到完善,政府與一些重要摩擦國的磋商和對話依然需要得到加強,企業的應訴能力需要進一步提高。只有這樣,才能盡可能降低貿易摩擦造成的不利影響。(商務部研究院世界經濟貿易研究部研究員 呂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