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必須有高水平的開放相匹配,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我國將如何從自由貿易協定和外國投資引入方面推進?
8月23日,在國新辦發布會上,商務部部長王文濤表示,中國的經貿大國地位進一步得到鞏固和加強,經貿強國建設的步伐加快,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第一貿易大國,利用外資和對外投資都穩居世界前列。
商務部副部長兼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王受文稱,未來,商務部會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簽署更多的自由貿易協定,升級現在的自由貿易協定是對外開放的重要內容。
對此,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研究員劉向東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要打造以內需為主的經濟體,打造強大的國內市場,一定程度要依賴于外貿。比如作為生產基地,我們需要中間品的進口。這就意味著要和國際市場更好地互動和交流,引導企業在全球進行高效資源配置。”
自貿協定對中國作用顯著
劉向東表示,從投資貿易上來說,如何實現便利化與自由化,這方面必須有一些大家一致認可的規則,才能降低交易成本。這就需要以自由貿易協定的形式確定下來,避免任意的貿易壁壘阻礙貿易的正常行為。
同時,利用外資也是我國實現進一步對外開放的重要途徑。王文濤介紹,外資企業是我國市場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外資企業以占市場主體2%的比重,帶動了約4000萬人的就業,占全國城鎮就業人口的1/10,貢獻了我國1/6的稅收、2/5的進出口。
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會副會長霍建國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外資企業是帶動“雙循環”經濟發展的重要角色。“我們現在的對外貿易和吸引外資工作中,很大比例都是外商投資的企業。這些企業可以擴大進口,也可以擴大出口,而且它們在國際上的網絡渠道相對比較暢通,所以依托擴大對外開放,擴大利用外資來促進雙循環的發展,效果是比較明顯的。”霍建國說。
王受文介紹,根據世貿組織統計,目前為止國際上達成的自由貿易協定已經有350多個。其中,我國目前已達成19個自由貿易協定,和26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這些協定。
霍建國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在國際上,雖然我國當前自貿協定網絡的數量并不少,但是覆蓋的貿易額相對較小,如果未來能和主要貿易大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這對貿易的帶動作用將會更加明顯。
王受文表示,十八大以來,我國簽署了9個自由貿易協定,包括8個與單個國家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比如,中韓、中澳、中瑞,以及形成了區域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在簽署這些自貿協定的同時,還對以前達成的自由貿易協定進行升級,包括和東盟的自貿協定升級,中國和智利、新加坡、新西蘭的自由貿易協定都進行了升級談判。
王受文表示,首先,自貿協定對于擴大我們同自由貿易伙伴的貿易與投資關系,對于穩定我國的外貿外資基本盤作用非常顯著。他援引數據稱,2012年,自貿協定占我國對外貿易的比重只有12.3%,到去年,這一比重接近35%。去年全球的對外貿易受疫情影響很大,但我國同自貿伙伴的貿易增長3.2%。就投資關系來說,去年,我國的對外投資有近70%是對自由貿易伙伴國家投資的;吸引外資方面,有84%是來自自貿協定的伙伴。
其次,自貿協定進一步拉緊了和自貿伙伴之間的經貿關系。王受文舉例稱:“我們和東盟2003年的雙邊貿易額只有780多億美元,去年雙邊貿易額達到6851億美元,增長了8.7倍。如果沒有自貿協定,貿易額不可能增長這么多。中國連續12年成為東盟最大的貿易伙伴,去年,東盟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
霍建國表示,如果雙邊貿易額本來較大,簽署自貿協定之后,也會有一個明顯的帶動作用,這實際上是進一步擴大了雙邊貿易。如果雙邊貿易額不大,可能重點在于區域內貿易合作,簽訂自貿協議也會有擴大作用。
此外,自貿協定對于我國對外開放起了非常好的作用。王受文稱,在貨物貿易方面,自貿協定使我國與自貿伙伴之間90%以上的貿易實現零關稅,貨物貿易的關稅自由化水平很高。在服務貿易方面,加入到自貿協定后,在服務貿易方面大大提高。“以RCEP為例,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開放了100個部門,簽署RCEP又增加22個開放部門,在世貿已經開放的這100個部門里,RCEP對其中的37個部門擴大了開放水平,所以服務貿易也擴大了開放。”王受文表示。
在投資領域,在自貿協定里,我國在投資開放、投資準入、投資便利化、投資保護方面都作了很多規定,這樣有利于我國和自貿伙伴之間的雙向投資發展、區域一體化發展,形成更加穩定的產業鏈和供應鏈。
劉向東認為,現在我國一直通過自由貿易試驗區和開發試驗區做風險的壓力測試,以及高標準規則的探索,這其實就是對外開放前的試點行為。“我們與一些國家,特別是一些發達國家談自貿協定的標準要求非常高,不僅涉及貿易投資問題,也涉及環境等問題。簽訂自貿協議會推動我們的開放水平。”他稱。
霍建國也表示,簽署自貿協定一方面會帶動區域內貿易發展,另一方面高水平開放的自貿協定反過來也要求我們進入到高水平的開放中,能夠起到一定帶動作用。
未來,王受文稱,商務部將加緊形成一個立足周邊、輻射“一帶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實施自貿區提升戰略,“下一階段,我們要把現有的自由貿易協定,包括新加坡自由貿易協定、韓國自由貿易協定進一步升級。同時,要加快新的自由貿易協定談判步伐,包括中日韓自貿協定的談判、中國和海合會以及和以色列、挪威的自貿協定談判,我們正在積極考慮加入CPTPP方面的工作。”
霍建國認為,升級自貿協定是未來商務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他稱:“現在我們簽署的自貿協定,有些內容和國際上最高開放水平的協定還有一定差距,那些協定對開放度要求的標準更高。換言之,我們之前簽署的19個貿易協定中有許多都需要升級,比如現有的中國和東盟、中國和韓國、中國和新加坡等。”
外商投資是“雙循環”的重要組成
王文濤表示,中國一直是外商投資的重要目的地。十八大以來,我國吸引外資總體規模保持增長態勢,近四年來,引資規模一直穩居全球第二。特別是去年我們在全球外資下降40%的背景下,中國引資逆勢增長4.5%,來之不易。
“一些跨國公司,中國市場已經占了它們重要部分,甚至有些是主要部分,特別是利潤來源的主要部分。據外國商會調查報告,去年雖然受到疫情影響,56%的美資企業、73%的歐資企業、89%的日資企業,仍實現了盈利。”王文濤說。
王文濤強調:“我們現在提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有些解讀比較片面,過多看到了國內大循環為主體,(認為)是不是不要外資了?這完全是誤解。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構建新發展格局決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更加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
王文濤解釋,事實上,大部分在華外資企業也是雙循環的踐行者,國內循環它們是“在中國、為中國”,在國內生產、銷售、采購,外資企業深深融入了國內大循環。另一方面,2/5的進出口是外資企業完成的,也推動了國內國際雙循環。
劉向東則對第一財經記者稱,我們要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無論是貿易還是投資,并不是說不要規模,只是更追求質量。“外資企業能夠幫助我們做一些質量上的優化或者效率上的提升,這是外資發揮其應有的功能。當我們尋求全球化的市場配置,這需要更多合作伙伴協助。我們需要國際市場,特別是國內企業想要在國際市場獲取應有的技術和資源,都需要更多國際上的合作伙伴,特別是在本國投資的企業一起。比如,開拓第三方市場,供應鏈肯定不只局限于本國之內,區域性、全球性的供應鏈都需要優化調整。”他稱。
王文濤稱,下一步,商務部將采取四方面措施。一是擴開放。進一步縮減負面清單,抓緊研究出臺2021年版負面清單。通過放寬準入,對限制越來越松,就是擴大開放。還有我們推動一些自貿協定談判,積極參與和推動WTO改革。二是加大服務保障力度。三是加強外商投資合法權益保護。四是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實施好《外商投資法》和實施條例,完善配套,為大家創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
劉向東認為,其中最重要的是對營商環境的改善。“營商環境分為三部分,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國際化是開放程度的問題,市場化是能不能進入的問題,法治化是如果遇到了不公平競爭,是否能得到公平對待的問題。”他稱。
霍建國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建設公平、法治化的營商環境作用最為明顯。“我們現在面臨兩個問題,一個是市場開放,比如服務貿易的市場準入;一個是國內公平環境問題,就是打造一個適合各類企業公平競爭的營商環境。現在后者需要做的工作更多一些。”他認為。(來源:第一財經資訊)